7月18日,袋小果助農實踐團走進青州博物館,通過實地參觀、文化感知與志愿服務,開啟一場歷史與現實交融的文化探訪。此次活動旨在從地方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為后續助農實踐注入“文化賦能”思路。
青州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達3萬余件,涵蓋陶瓷、書畫、青銅、石刻等門類,其“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等鎮館之寶,完整承載著齊魯文化的千年脈絡。當天上午,實踐團成員身著統一紅色志愿服,在講解員引導下有序入館參觀。
踏入展館,實踐團成員立刻被各類文物吸引。書畫展廳內,北宋摹本《茂林遠岫圖》中“農舍依林”的景致、明代行書作品里“桑麻遍野”的題跋,讓成員們駐足細品。“這些作品里的鄉村元素,和我們走訪過的村莊太像了。”團隊成員通過觀察記錄意識到可將傳統書畫中的鄉土意境轉化為農產品的“文化敘事素材”,讓產品更有情感共鳴點。
文物陳列區的農耕相關文物成為焦點,漢代“彩繪陶倉”上“歲登萬石”的銘文、宋代“青瓷稻穗紋碗”的紋飾,直觀展現了古代青州的農業文明。結合講解員對“青州古驛道農產品貿易”的講解,成員們梳理出思路:像古人用“驛道文化”連接產銷一樣,如今可借助歷史典故打造農產品品牌記憶點。參觀過程中,實踐團還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及游客交流,從工作人員介紹的文物背后鄉村故事,到游客分享的對有文化內涵產品的看法,都讓成員們進一步感受到文化在助農中的潛力。
參觀間隙,實踐團同步開展志愿服務:在文獻區協助整理《青州農耕文化志》等資料,在展廳引導游客使用電子導覽,并向10余組游客介紹文物中的“鄉村密碼”。來自濰坊的游客張先生提到:“買農產品時,若能看到背后的文化故事,會更愿意買單。”這類反饋讓團隊明確“文化+消費”的助農方向。
活動尾聲,實踐團在博物館門口合影。成員們表示,博物館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文化不是陳列品,而是能落地的生產力。大家計劃將此次收獲轉化為具體行動——比如把書畫中的山水元素融入包裝設計,用文物故事豐富直播內容。此次探訪讓團隊深刻認識到:助農不僅是“幫銷產品”,更要“激活文化”。接下來,實踐團將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助農動能,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