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那么些聲音,特別是從咱們西南邊那個鄰居印度傳來的,說得有鼻子有眼,“一旦開戰,中國的導彈庫兩天就得打光”。
俄烏的炮火還沒徹底停歇,賴清德在島上的一些小動作,還有印度在邊境線上時不時的騷操作,都讓“戰爭”這個詞,離我們感覺沒那么遙遠了。
那么問題來了,假如,咱們真被逼到那一步,我們的“東風快遞”和各種巡航導彈,真的就這么不經打?只能熱鬧兩天就啞火?
這事不能光聽印度的一面之詞,咱們得把各方的情報拼起來看,特別是聽聽那些跟我們一樣,被美國天天盯著的俄羅斯專家怎么說。他們看的角度,可能跟咱們自己,或者跟印度,都不太一樣。
這些年,印度確實在玩命地擴充軍備。他們搗鼓出一個叫“普拉雷”的近程彈道導彈,射程150到500公里,首批就要買120枚,后面還打算追加250枚,目標很明確,就是要部署在中印邊境。他們還搞了個“綜合火箭部隊”,要把各種射程的導彈整合起來,準備迎接所謂的“非接觸戰爭”。
可關鍵問題是,他們的武器,大多是“萬國牌”。今天買法國的陣風,明天買俄羅斯的S-400,后天又跟美國搞合作。這種模式的好處是能快速拿到現成的好東西,但缺點也致命——你自己造不出來。一旦打起來,彈藥的補充、武器的維修,都得靠國際采購。
所以,印度很容易用自己的處境去“代入”我們。他們覺得,導彈這東西,打一枚少一枚,既然印度自己生產這么費勁,那中國肯定也快不到哪兒去。按照他們自己的消耗速度和補充能力來估算,可不就得出了個“兩天打光”的結論嘛。
這是一種典型的“以己度人”。他們忘了,或者說不愿意承認,中國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們的武器裝備,從一顆螺絲釘到一個發動機,全都能自己關起門來造。
要說誰對中國的家底盯得最緊,那肯定是美國。五角大樓每年都要出一份厚厚的《中國軍力報告》,雖然里面夾雜著不少“中國威脅論”的私貨。
就拿最新的報告來說吧,美國人是怎么估算我們的導彈實力的?
報告里提到,解放軍現在擁有的可實戰部署的核彈頭,已經超過了600枚,洲際彈道導彈(ICBM)超過400枚。他們預測,到2030年,我們的核彈頭數量可能會達到1000枚。
常規導彈方面,美國人給我們算的賬是:遠程導彈750枚、中程導彈1600枚、短程導彈1200枚、巡航導彈550枚。足足4100枚!
這還只是美國人能“看到”或者“猜到”的數字。即便就是這個數字,你覺得兩天能打完嗎?一天要發射2000多枚導彈,這已經不是戰爭了,這是放煙花,還是把導彈當石頭扔。
更有意思的是,五角大樓內部搞的兵棋推演,據說模擬中美在“第一島鏈”內發生沖突,結果推了好幾次,美軍都輸了。美國印太總司令部也承認,中國制造戰機和軍艦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
現在,咱們再來聽聽俄羅斯專家的看法。他們跟美國那種“亦敵亦友”的關系不一樣,他們是從一個純粹的軍事強國的角度來看問題,視角更“技術流”一些。
有位俄羅斯的軍事分析家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印度的說法完全是外行看熱鬧。他認為,討論中國導彈能打幾天,有兩個關鍵點被忽略了。
現代戰爭,早就不玩二戰時期那種地毯式轟炸了。現在的導彈,追求的是“一擊致命”的精確打擊。比如,要癱瘓一個機場,可能只需要幾枚鉆地彈頭,精確命中跑道、機庫和指揮塔,整個機場就廢了。要打擊一個航母戰斗群,也只需要幾枚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形成飽和攻擊。根本不需要用成百上千的導彈去“洗地”。我們的戰爭預案里,每一枚導彈要打什么目標,達到什么效果,都是有精確規劃的。所以,導彈的消耗速度,遠比想象中要慢得多。
這位俄羅斯專家說,外界總喜歡數中國有多少架飛機、多少艘軍艦、多少枚導彈,但這些都是“存量”。戰爭打到最后,拼的其實是“增量”,也就是你的生產和補充能力。
俄烏沖突為什么打得這么膠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雙方的軍工生產能力都跟不上了。俄羅斯受限于經濟和技術,烏克蘭則完全依賴西方的援助。而西方國家自己,也發現自己的生產線,要去支持一場高強度戰爭,已經力不從心了。
但中國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一旦國家進入戰時體制,整個社會機器都會為軍工生產讓路。你看到的那些造汽車、造手機、造家電的生產線,經過改造,很多都能轉為生產軍用物資。中國的工業體系,能在極短時間內“爆兵”,導彈、無人機、炮彈會像下餃子一樣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這種恐怖的生產能力,才是讓對手真正感到不寒而栗的。別說打兩天,就是打兩年,中國的導彈庫也能做到“隨打隨補”。印度那種需要滿世界采購武器的國家,是無法理解這種能力的。
除了龐大的數量和恐怖的生產力,我們手里還有幾張讓對手非常頭疼的“王牌”。
首先就是高超音速武器。像我們的東風-17,它的彈頭可以在大氣層內打水漂,飛行軌跡飄忽不定,末端速度極快。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一款防空系統,敢說自己能100%攔截這種導彈。
美國媒體自己都曾報道,有分析稱,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能在20分鐘內,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所有航母發起毀滅性打擊。這話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也反映出美國對自己航母戰斗群生存能力的深深憂慮。
其次,是解放軍的戰術革新。
很多人沒注意到,解放軍火箭軍這幾年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他們把一些老式的、戰術性的短程導彈,直接下放給了陸軍的集團軍。這樣一來,陸軍自己就有了遠程精確打擊的“炮兵”,可以在一線戰場上呼叫“導彈洗地”。
而火箭軍自己,則更專注于玩那些“高精尖”的大國重器,比如洲際導彈、高超音速導彈這些戰略性武器。這種“戰術打擊集團化,戰略打擊精銳化”的布局,大大提升了作戰效率。
最后,還有我們藏在深海里的“定海神針”。
巨浪-3潛射彈道導彈,配合我們的094型、甚至未來更先進的096型戰略核潛艇,構成了我們最可靠的二次核反擊力量。這些核潛艇,就像是幽靈一樣潛伏在太平洋的深處,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只要有一艘存活下來,它攜帶的導彈就足以對任何侵略者造成不可承受的損失。
這種終極的核威懾,才是保證我們不會被拖入大規模戰爭的根本。任何一個國家,在想要和中國全面開戰前,都必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這樣的后果。
所以,咱們再回頭看“導彈只能撐兩天”這個說法,是不是覺得有點像個笑話?
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國家對中國飛速發展的“不適應”,以及對自己實力的一種“幻想式”拔高。他們還停留在用舊時代的眼光看中國的階段,沒有意識到,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軍事實力、工業基礎,還是戰爭動員能力,都早已今非昔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