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企撤離,到賴清德登機離臺,再到解放軍夜巡東沙,這三件事情釋放了什么樣的信號?為什么說賴清德很可能會“熱臉貼了冷屁股”呢?
最近這段時間,在臺海方向,除了島內“罷免案”開啟投票之外,三件事情的發生值得關注。
?——【·日企撤離·】——?
三越伊勢丹拋售新光三越半數股權、伊藤忠商事減持臺北101大樓股份,這兩家深耕臺灣市場數十年的日資企業,突然選擇在2025年這個節點大幅撤資,表面看是商業決策,實則折射出更深層的政治風險。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不斷挑動兩岸對立,從“去中國化”教育到“以武謀獨”的軍事冒險,一步步將臺灣推向危險邊緣。
三越伊勢丹在新光三越董事改選風波中抽身,表面是避免卷入家族內斗,實則是對臺灣投資環境惡化的無聲抗議。
這兩家企業撤資的時間點,恰好與臺軍“漢光41號”軍演密集期重疊。當臺當局在軍事上虛張聲勢時,國際資本卻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臺海局勢的擔憂——畢竟,沒有哪個投資者愿意在火藥桶上做生意。
繼日資之后,歐美企業也開始重新評估在臺風險。據島內媒體披露,某歐洲連鎖品牌已暫緩在臺擴店計劃,理由是“政策不確定性增加”。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的表態一針見血:民進黨持續“以武謀獨”,必然損害臺灣經濟發展前景。從數據看,2025年上半年臺灣外資凈流入同比下降18%,半導體以外的傳統產業哀鴻遍野。日企撤離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臺獨”路線對民生的反噬。
?——【·賴清德離島·】——?
當經濟領域的警報此起彼伏時,賴清德當局卻選擇了一條火中取栗的險棋——計劃8月竄訪中南美洲“友邦”并過境美國。
賴清德的如意算盤打得很精:通過“過境秀”制造國際關注,轉移島內對其執政無能的批評,同時試探美國對“臺獨”的支持底線。但他顯然低估了大陸的反制決心。
外交部在第一時間發出三個“堅決反對”,強調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都觸碰紅線。更諷刺的是,連美方都對這場鬧劇保持警惕——特朗普團隊擔心此舉影響中美談判,甚至考慮直接叫停行程。
當賴清德在“團結十講”中鼓吹“抗中保臺”時,最新民調顯示48%的民眾反對其推動的“大罷免”議程。臺風過境后,臺東農田被淹、高雄停電三天的畫面與“漢光軍演”的煙火形成鮮明對比,民眾痛斥當局“把錢花在導彈上,卻讓路燈不亮”。
賴清德的離島計劃,不過是用納稅人的錢為自己的政治私利買單,最終只會加速其政治生命的終結。
?——【·解放軍夜巡·】——?
就在臺當局上演政治鬧劇時,解放軍的行動如同一記重錘,敲碎了“臺獨”勢力的幻想。7月中旬,當臺軍“漢光41號”軍演在混亂中進行時,解放軍軍機突然逼近東沙群島西南空域,海警3103、3105船關閉AIS系統悄然抵近。
這種“教科書級”的軍事施壓,釋放出三個明確信號:第一,解放軍的戰場感知能力已全面覆蓋臺海。臺軍號稱“全程戒備”,卻直到凌晨才發現大陸海警船,暴露其雷達監控和夜間作戰的短板。
第二,東沙群島已納入實際管控范圍。解放軍此次行動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就有衛星圖像顯示東部戰區部署PCL191遠程火箭炮,射程覆蓋整個臺灣西部。此次夜巡,實質是對“奪取東沙島”作戰預案的實戰化演練。
這三件看似獨立的事件,實則是兩岸博弈進入深水區的必然結果。日企撤離反映了“臺獨”路線的經濟破產,賴清德竄訪暴露了其政治投機的本質,而解放軍的軍事行動則彰顯了維護國家統一的鋼鐵意志。
日本企業的撤離、賴清德的政治冒險、解放軍的軍事反制,共同勾勒出“臺獨”勢力窮途末路的圖景。而在這重重迷霧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可阻擋,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終將穿透所有的政治陰霾。
信息來源:環球網——兩家日本大企業從臺灣知名百貨公司撤資,國臺辦:持續“謀獨”必然會影響外資對臺灣市場的信心
鳳凰網——臺軍正演習,2艘大陸海警船深夜抵近東沙,統一或先奪臺灣外島?
環球網——國臺辦回應賴清德擬“過境”美國:“倚美謀獨”注定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