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計劃近年來備受關注,從“遼寧艦”到“山東艦”、再到“福建艦”,國產大型航母逐步成型,顯示出中國海軍遠海作戰的決心。
與此對比,美國除了繼續維護全球最多的航母編隊,還明顯加強了兩棲攻擊艦的規模與裝備,引發一些觀點認為中國在造航母這條路上或許被美國“套路”。
但放下情緒分析,事實更為復雜。
航母是能夠搭載大量艦載機、具備強大海空打擊和制海能力的作戰平臺。
以美國“尼米茲級”為例,滿載排水量接近10萬噸,70多架飛機,全球部署能力突出。
中國的“福建艦”雖然噸位略小、新一代技術與美方持平,用電磁彈射起飛,預期可攜帶包括殲-35隱身艦載機這樣的新一代引擎。
但無論中美,航母本質就是昂貴的國家戰略資產,花費巨大、維護成本高,需要有完善的護衛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威懾與作戰作用。
航母更多是一種“大國工具”,作為戰略威懾和展現國家地位用途極大。
兩棲攻擊艦不同于航母,雖外形類似,但本質目的是投送陸戰力量,既可運輸部隊,也能搭載直升機甚至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美國“黃蜂級”“美國級”等兩棲攻擊艦,側重快速部署與島嶼爭奪,一艘常規動力的美國級,4萬噸左右排水量,最多能攜帶F-35B與大量直升機。
航母優勢在全面海空制權,兩棲攻擊艦注重靈活應付區域性、局部沖突,并且造價、維護費低。
中國航母發展歷程從烏克蘭購入未完工的“瓦良格”,歷時十余年成為“遼寧艦”,積累了從設計、建造到后勤保障的系統經驗。
隨后“山東艦”完全自主制造,說明在核心工藝、安全標準上取得突破。
福建艦”的進步,讓中國航母具備全新電磁彈射等世界一流水準,為艦載機種類升級創造平臺。
這一過程并非盲目追隨,而是基于中國自身海防特點: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分布廣,有臺海、南海、印度洋等多方向安全挑戰。
綜合考慮海權保障、國家利益需要,航母確為必選項。
美國轉向重視兩棲艦艇,并非放棄航母主力地位,而是軍事任務需求的自然調整。
一方面,冷戰后美軍介入地區沖突頻繁,如伊拉克、阿富汗等,這些行動帶有快速反應、有限制壓特征,常常不是全方位大規模對抗。
航母體量龐大、運維開銷高,而兩棲攻擊艦響應迅速、能承擔登陸作戰、撤僑、人道救援等任務,戰場適應力更強。
加之美軍預算壓力,兩棲攻擊艦成為提升全球部署靈活性的補充力量。
預算賬目也很現實。美制航母單價已超百億美元,配套艦載機和人員各自高耗,中國“山東艦”約需40~50億美元,“福建艦”因高端配置費用更上層樓。但考慮到中國GDP和新時期2萬億軍費,占比其實合情合理。
075型兩棲攻擊艦單位成本為10~15億美元,若批量建造,成本還有壓縮空間。
兩棲艦多樣操作、經濟實用,中國并沒忽視,兩棲艦與航母同步推進,“只有航母、忽略兩棲艦”的說法顯然偏頗。反觀美國,更不可能把地區海軍只押寶某一艦種。
技術迭代方面,中國從075型已實現三艘兩棲艦入列,尚有傳說中的076型規劃,預計加裝電磁彈射,可搭載固定翼無人機、小型戰機。
科技升級,未來將補齊與美軍“閃電航母”間的差距。
核動力航母也出現在中國未來艦船規劃里,續航、載機量、獨立作戰能力都將顯著提升。
屆時中美都會保持航母和兩棲艦“兩線推進”:美國主控全球,中國實控家門口,因地制宜發揮自己優勢。
對比下來,中國的航母建設是出于安全環境和遠洋戰略的實際需求,絕非僅僅模仿美國。
美軍五代航母不會停建,中國兩棲艦發展也未止步,結構互補,均衡化明顯。
用不了幾年,中國第四、第五艘新型航母、更新版兩棲艦將繼續下水。
未來數年,世界海軍格局將持續競爭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