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最嚴峻的事情,那肯定是年輕人不結婚了,我國結婚登記人數連續八年下降,從2013年的1347萬對跌至2022年的683萬對,近乎腰斬。與此同時,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1990年的22歲推遲到2020年的28歲,男性從24.1歲推遲到29.4歲。
面對高房價、高育兒成本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不婚或晚婚。然而,比“不結婚”本身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對生活態度的全面轉變——他們開始系統性地拒絕傳統人生路徑。
比年輕人不結婚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影響普通人的生活,早了解,那么具體是什么事情呢?
第一, 年輕人開始拒絕傳統人生的腳本
“我沒有買房子的欲望和想法了,寧愿租房也不想買房了。寧愿單身也不想娶妻生子,怎么輕松自在怎么活。”這是一位32歲年輕人的心聲。
這種心態在年輕群體中蔓延:拒絕房產束縛、放棄高端消費、擺脫家庭責任。一位30歲的女性坦言:“自己賺錢也能養活自己,甚至賺得比男人多。我不用高檔化妝品,不穿名牌衣服,只要自己感覺好就行。”
更深層的是對傳統價值觀的全面質疑。當被問及為何不結婚時,年輕女性直指核心:“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被父母慣成了媽寶男。和這樣的男人結婚就成了免費保姆。我寧愿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第二, 婚戀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失衡
婚戀專家耿向順指出:“優質男性早被‘鎖定’,30+女性若堅持不向下兼容,相親市場多是‘牛鬼蛇神’”。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30-35歲男女比例高達1:4,高學歷女性面臨“優質男性稀缺且早被鎖定”的擠壓。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男性坦言“寧愿娶離異不愿娶大齡未婚”。
對于35歲未婚女性來說,她們處于矛盾交織的狀態:既可能有“想生孩子,可已經是高齡產婦”的生育渴望與年齡焦慮,又抗拒“為生育倉促結婚”。
越來越多35+未婚女性展現出精神自洽的智慧。她們認識到 “結不結婚都不是衡量價值的那把尺” ,更注重經濟獨立與自我實現。
“不結婚可能受罪幾年,結婚可能受罪一輩子”成為共識。她們通過儲蓄理財、配置保險構建保障體系,或考慮新型婚姻關系和單身生育的可能性。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1. 住房保障:提供更多保障性住房,降低年輕人婚房壓力。
2. 職場平等:打擊職場性別歧視,消除女性對因婚育失去工作的擔憂。
3. 服務網絡:建立如達川區“公益紅娘-興趣社群-集體婚禮”的三級服務體系。
4. 托育支持:完善育兒補貼和托育服務,減輕養育負擔。
讓年輕人望而卻步,但比不結婚更值得警惕的是年輕人對傳統人生路徑的系統性質疑。簡單“發錢”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
真正的出路在于社會支持體系的全面革新——讓年輕人不必在“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自由與“為銀行打工還房貸”的重壓之間做選擇。當政策既能減輕物質負擔,又能尊重多元選擇,婚姻才能回歸本質:不是生存的必需,而是生活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