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青年教師趙千碩與學校客座教授Mark John Costello合作,在國際頂尖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Ecologically representative Marine Protected Area planning can think globally and act locally”(生態代表性海洋保護區規劃:全球視野與區域實踐)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通過識別并優先保護僅占全球海洋面積1%的“共識海域”,可為全球半數海洋生物種群提供庇護。這一發現為國際社會實現“3030海洋保護目標”(即2030年前保護至少30%海洋)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和可行的高效路徑。
當前,全球海洋保護面臨著“面積競賽”的困境。盡管全球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的數量和面積在增長,但超過一半的現有MPA并不位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內。傳統的區域性或國家主導的MPA規劃方法,往往未能從全球生物多樣性分布的整體視角出發,導致保護效率不高。而許多所謂的“保護區”甚至仍允許漁業活動,無法真正保護生物多樣性。
面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對六項獨立的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優先區研究(涵蓋物種多樣性、特有性、關鍵生物群系等指標)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發現,盡管數據來源和方法各異,但這些系統性保護選劃研究在全球層面識別出高度一致的優先保護區域——僅占全球海洋面積1%的“共識海域”(圖1)。
圖1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識區域”
依據包括系統性保護選劃在內的數據分析,研究揭示了以下關鍵發現:
1.極高的生態價值: 這1%的“共識海域”可覆蓋約55%的海洋物種分布范圍,并包含約29%的魚類和52%的無脊椎動物與海藻物種,顯示出極高的生態價值。
2.保護現狀值得關注: 這片關鍵區域目前未被嚴格禁止捕魚、采礦等破壞性活動的完全保護區(IUCN Ia, Ib, II類)所覆蓋,僅有約0.4%的面積被其他類型保護區覆蓋。
3.高效保護的可能性: 優先對這1%的核心區域實施“完全保護”(禁止捕撈及破壞棲息地),是保護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礎。結合系統性保護規劃,保護全球30%海域可包含70%-90%的生物多樣性,效果顯著優于無科學指導的廣泛保護(圖2)。
4.公海保護策略潛力: 若能實現對公海的全面保護,則各國在其專屬經濟區(EEZ)內僅需劃出約7%的面積進行嚴格保護(IUCN I-II類),其保護效果即可等同于保護全球30%海洋。此策略可能減輕沿海國家的保護壓力。
圖2 系統性保護規劃下海洋保護區域占比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累積效果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共識海域”的發現及相關拓展分析,為提升全球海洋保護效率提供了關鍵支撐, 其基于多學科共識首次識別出1%優先保護海域,為精準落實“3030目標”奠定科學基礎。該項研究拓展分析論證的公海全面保護策略,為優化全球資源配置、減輕國家壓力開辟新路徑,有力推動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從面積覆蓋向質量優先的轉變。
海洋生命學院青年教師趙千碩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青年教師趙千碩與學校客座教授Mark John Costello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青年教師趙千碩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歐盟“歐洲地平線”計劃等項目資助。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5.05.007
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 作者:趙千碩。
轉載請注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