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急著成為完美的人,成長本來就不是賽跑,允許自己慢一點,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方向?!?/p>
《櫻桃琥珀》的女主趙今麥,在聊到這部劇想傳達給觀眾的意義時,這樣回答。
趙今麥 飾 林其樂
由曾璐編劇,張開宙執導,趙今麥、張凌赫主演的青春群像劇《櫻桃琥珀》正在優酷熱播中。
劇集改編自云住同名小說《櫻桃琥珀》,聚焦90后一代的成長故事。趙今麥飾演的林其樂,小名叫櫻桃,她在父母的呵護下,與幾位小伙伴在群山快樂成長。轉學來的蔣嶠西漸漸融入這個小集體,櫻桃一家的關愛成為蔣嶠西童年中難得的溫暖,櫻桃和蔣嶠西也逐漸成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趙今麥的眼中,林其樂細膩、真誠,有高能量,從包容開明的家庭中收獲到的愛,讓她既愛己又懂得愛人。她身上的生命力,有一股韌性,很真實。
這個角色與趙今麥本人有多少相似度?拍攝《櫻桃琥珀》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是什么?她如何評價與張凌赫的二搭?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趙今麥,與她聊聊林櫻桃這個“愛已,亦可以愛人”的女性成長背后的故事。
趙今麥
【對話】
原生家庭是成長的底色,但不代表全部
澎湃新聞:林其樂這個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
趙今麥:林其樂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她身上的生命力。她是一個樂觀且很有能量的人,從青澀的學生時代到逐漸找到自我的成年階段,成長過程中她會猶豫,會不確定,會沮喪,但是始終帶著真誠和韌性,這種狀態很真實。
澎湃新聞:用三個詞形容林其樂?
趙今麥:首先是細膩。她對生活細節、他人情緒的感知力很強,包括她長大后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我認為也是這種特質的延伸,這種細膩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刻在性格里的本能。
第二是高能量。林其樂就像一個小太陽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她遇到過學業壓力、成長困惑,甚至和重要的人產生過誤解,但從不會一直沉溺于負面情緒,總能慢慢調整狀態,朝著目標往前走。
第三是真誠。無論是對友情、愛情還是親情,她都非常直接,喜歡就表達,在意就珍惜,哪怕偶爾顯得笨拙,這份真誠也讓她身邊的人愿意靠近,同時也能很快去治愈別人。
“小太陽”
澎湃新聞:怎么看待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
趙今麥:原生家庭就像成長的底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許多方面。比如林其樂的家庭氛圍比較包容,父母給到她的永遠是開放式的鼓勵,也很尊重她的想法,這一切造就了林其樂的性格基礎。但底色不代表全部,而是起點。長大后我們會遇到新的人、新的事,就像給底色添上新的色彩,最終還是在于我們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
澎湃新聞:林其樂與趙今麥本人的相似度?你是會比較內斂靦腆,還是會選擇勇往直前?
趙今麥: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我也很佩服林其樂的勇敢。我自己可能在陌生的環境會比較內斂,但我對于認定的目標會更主動更“敢沖”一些,哪怕結果不確定,也想試試。
澎湃新聞:拍攝《櫻桃琥珀》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是?前期有做哪些準備?
趙今麥:可能是和之前角色的差異化吧,還有情感表達的“克制與留白”。雖然我也飾演過一些學生的角色,但林其樂還是和之前塑造過的角色不太一樣。她的故事從小時候,到高中,一直延續到職場,對于親情友情愛情的態度,在不同階段的狀態也不同,所以我也有跟身邊和林其樂同一個年代的朋友聊一聊他們的故事。
澎湃新聞:你最喜歡的臺詞?或印象深刻的名場面是哪個?
趙今麥:很多場景我都印象比較深刻,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個場景是在櫻桃家里,媽媽在做飯,櫻桃在旁邊幫忙,櫻桃對媽媽說:“謝謝你,愿意成為我的媽媽。” 我覺得更打動我的是這段對話里的“煙火氣”,劇里也有很多類似這樣的橋段,這些生活化的細節非常真實。
林其樂和蔣嶠西,是“兩棵一起長大的樹”
澎湃新聞:聊聊與張凌赫二搭的感受?與《度華年》時期最大的不同?
趙今麥:最大的感受是,再次合作心里會比較有底,經過《度華年》也更有安全感和默契了。這次的題材和人物設定,也和之前《度華年》不大一樣,兩人角色關系更像是對調了,從被救贖變成了拯救別人的人。
澎湃新聞:怎么看待林其樂和蔣嶠西之間的關系?
趙今麥:他們的關系像“兩棵一起長大的樹”,從陌生到熟悉,更多是在日常相處中的慢慢滲透。他們會因為誤會吵架,會因為成長節奏不同暫時疏遠,但根系始終連在一起。這種“不是刻意捆綁,卻早已成為彼此一部分”的關系,其實是很多人心中理想的感情狀態:溫暖、長久,又留有各自生長的空間。
蔣嶠西和林其樂
澎湃新聞:如果用動物來形容這兩個角色,你會選擇什么?
趙今麥:可能是“比格犬”?哈哈,我有看到網上大家把林櫻桃比作小比格塑,比格身上有種天然的親和力,又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和林其樂很像。看似溫順,卻有自己的小堅持,林其樂也是如此,遇到認定的事會悄悄較勁,比如為了一個目標默默努力,不會輕易放棄,這種 “軟乎乎卻有韌勁”的特質和比格犬很貼合。
蔣嶠西大概是“邊牧犬”?聰明又有分寸的感覺,既能敏銳察覺到身邊人的需求,又不會過度干預不讓對方覺得有壓力,這和蔣嶠西很像。而且邊牧對熟悉的人會格外可靠,就像蔣嶠西始終是那個能讓林其樂安心的存在。
澎湃新聞:怎么看待寫信這種有點古早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趙今麥:寫信是“慢下來的真誠”,我認為那是林其樂的認知里最貼近心意、最好的表達方式,對林其樂來說,寫信更容易把不容易說出口的情緒表達出來,而收到信的人,也能感受到這份 “被認真對待” 的重量,這種帶著溫度的連接。就像劇中林其樂和蔣嶠西偶爾寫信,也是 “我愿意花時間給你回應” 的心意,這種 “古早” 反而成了珍貴的地方。
手寫信
成長不是賽跑,可以允許自己慢一點
澎湃新聞:你在成長過程中,遇過曾經關系很好,又漸行漸遠的小伙伴嗎?怎么調試這種疏離的?
趙今麥:因為小時候在劇組的時間比較多,在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漸行漸遠的伙伴,后來慢慢發現成長本來就是“有人同行,有人告別”的過程——不是關系變淡了,而是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軌跡。其實就是“接受并祝?!?,接受這種自然的變化,沒有刻意去糾結這個問題,而是把那些回憶好好保存起來,再見面時,還是像老朋友一樣自然。
澎湃新聞:聊聊與張開宙導演的合作?
趙今麥:開宙導演是個特別“懂細節”的導演,和他合作能感覺到是在和角色、和導演一起還原生活,而且他很擅長捕捉生活化的瞬間,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和追求,讓整個拍攝過程很自然。他給了演員很多空間去感受角色,也讓我更能沉下心來代入林其樂的狀態。
澎湃新聞:有沒有一些臨場“現掛”的戲?
趙今麥:戲中很多小的互動,都是和導演以及對手演員溝通中現場自然而然碰撞出來的,很多細節不在劇本里,但導演覺得很自然,就保留了。后來看回放,發現這種“沒按套路來”的互動,反而更像生活中的相處,帶著點小默契。
澎湃新聞:通過這部劇,最想給觀眾傳達的主旨是什么?
趙今麥:希望觀眾能感受到成長的意義所在,無論是林其樂的自我成長,還是她和家人、朋友的關系,其實都在說:不用急著成為“完美的人”,成長本來就不是賽跑,允許自己慢一點,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方向。就像劇名《櫻桃琥珀》,櫻桃是青澀的記憶,琥珀是時光的沉淀,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價值,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林其樂,被愛,愛己,亦可以愛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