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太原市汾河濕地公園。近年來,汾河太原城區段生態環境和水質持續改善。(太原市汾河管委會供圖)
1940年的新民公園(今文瀛公園)。(資料照片)
1948年,工人在街邊制作鐵絲網。(資料照片)
7月1日,太原植物園,市民乘坐景觀電梯游覽。該區域曾是污染工業區,經過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如今有了新面貌。本報記者 李秋旸攝
7月5日,觀眾在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廣場留影。該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免費開放以來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本報記者 李秋旸攝
晉中市左權縣“太行一號”旅游公路大堡巖段蜿蜒曲折(攝于2024年9月20日)。邢蘭富攝(中經視覺)
6月15日拍攝的臨汾市全民健身萬米挑戰賽,選手在汾河文化生態景區內角逐。李現俊攝(中經視覺)
晉中市平遙古城游人如織(攝于2024年10月3日)。閆 鑫攝(中經視覺)
山西焦煤集團山西焦化全景圖。王振波攝(中經視覺)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熟悉的旋律響起,眼前仿佛浮現出80多年前的壯烈畫卷。巍巍太行,這座見證了中華民族最艱難歲月的山脈挺立,它所承載的精神力量也如同其山脈,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在去往晉中市左權縣的路上,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讓車輪半沒水中,雨點敲打車頂的聲音讓人不禁遙想:當年八路軍將士冒雨行軍,后有追兵,前有堵截,他們心中裝著怎樣的信念?那一定是左權將軍家書中“誓死報國”的赤誠,是太行兒女為國捐軀的決絕。
山西的山,敦實厚重。在位于大同市靈丘縣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登上半山腰的小亭遠眺,雨后天晴的山脈在藍天下舒展著蒼翠的身姿,不遠處的英雄紀念碑巍然矗立,紀念館前的紅旗在風中飄揚。走進左權縣麻田村的八路軍前方指揮部舊址,簡陋的木桌、磨損的地圖都在訴說著,正是這樣艱苦的環境孕育出最堅韌的精神力量。
八十載滄桑巨變,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精神的火炬代代相傳。紀念館中人來人往,母親抱著咿呀學語的孩子緩步前行,父親指著沙盤為小朋友們重現戰役場景,白發蒼蒼的老者在歷史照片前久久駐足……玻璃展柜上映照出他們的臉龐,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煙火在此刻交融。
在太原植物園,這個由廢棄煤坑改建而成的生態樂園里,市民們悠閑地散步、拍照。遠處曾因過度開采而滿目瘡痍的山體,如今重披綠裝;曾經機器轟鳴的礦坑,現在鳥語花香。這日新月異的景象,是如今山西最生動的寫照——從歷史厚重到生機勃發、將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的蛻變。
抗戰精神孕育的紅色基因,化作今天生態建設的綠色實踐;歷史積淀的文化自信,轉為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今日的三晉大地,山還是那般敦實,水還是那般深沉,但發展的畫卷已翻開嶄新一頁。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正在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的步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作者:李秋旸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