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麗娜
晉中一院營養科主治臨床營養師, 首批注冊營養師,山西省慢病營養委員會常委 ,《臨床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擅長: 孕產婦營養指導及大眾科普。
郵箱: 1054356221@qq.com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飯菜做多了吃不完的情況,隔夜菜也就隨之產生。“隔夜菜”該不該留、能不能吃,一直是大家糾結的問題。有人覺得倒掉浪費,有人擔心吃了致癌,下面就從科學的角度為你拆解“隔夜菜”。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一、隔夜菜的定義與風險
“隔夜”并非絕對的時間概念,而是指食物放置時間較長,通常指超過8小時。隔夜菜的風險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1. 微生物繁殖:大部分細菌、霉菌在室溫下會迅速生長,攝入后可能導致胃腸不適甚至食物中毒。
2. 營養成分流失:長時間放置會導致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氧化或分解。
3. 有害物質產生:部分食物在細菌作用下可能產生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
二、哪些菜“隔夜”相對安全?哪些要謹慎?
三、科學保存與處理原則
核心原則:減少細菌滋生、避免有害物質產生、最大限度保留營養。
保存三原則:
1. 趁熱存,勿久置:食物在室溫下存放不應超過2小時。
2. 分裝密封:不同菜肴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帶蓋保鮮盒或保鮮膜密封。
3. 合理控溫:冷藏室溫度應保持在0-6℃之間,減緩微生物繁殖。冰箱不要塞得過滿,以保證制冷效果。
加熱兩要素:
1. 充分加熱:食用前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5℃以上,最好加熱至100℃并保持沸騰3分鐘以上。
2. 避免反復加熱:只取需要食用的分量加熱,避免整盤菜反復加熱。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四、營養小貼士:減少“隔夜菜”及其風險的日常習慣
1. 預估份量:根據家庭成員數量和食量合理安排烹飪量。
2. 現做現吃:減少剩飯剩菜的產生,按需烹飪是最安全的做法。
3. 合理規劃:優先吃完蔬菜,尤其是綠葉菜,可保存安全指數高的食物,控制保存時間。
4. 小份分裝:肉類、海鮮可分裝冷凍,避免反復解凍。
5. 分區存放:冰箱內生熟分開(如肉類放冷凍層,蔬菜放冷藏室上層),避免交叉污染。
6. 補充營養:隔夜菜中維生素C、B族等易流失,再次食用時可搭配新鮮水果或蔬菜補充。
7. 特殊人群注意:老人、兒童、孕婦及免疫力低下者,應避免食用高風險隔夜菜。
隔夜菜并非“毒藥”,但需科學對待。節儉是美德,但健康是前提,合理食用剩菜既能減少浪費,也不會影響健康,但千萬別為了“怕浪費”而吃壞身體——畢竟,健康永遠排第一位!
封面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