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南作者:折衡
人間聊愈,漫游山海。5月初,優酷人文頻道2025年度新片單發布,《圓桌派》第八季赫然在列。
在節目的預告海報上,星球和星辰相聚為系,地面激蕩層層漣漪,竇文濤背對世界而坐,看不清神色,只瞧得見側臉。
只從海報便可窺見《圓桌派》第八季不同于往季的熱鬧,思辨的孤寂引出了新一季的slogan:思享宇宙 無盡回環。
《圓桌派》第八季宣傳海報
雖然主題不盡相同,但還是那張熟悉的圓桌,還是熟悉的竇文濤。
他依舊身著自在得體的休閑裝、梳著三七分頭、戴著黑框眼鏡,透露出民國時期的文人氣息,又夾雜幾分市井的精明感。
從《鏘鏘三人行》到《圓桌派》,竇文濤“拋頭露面”數載,卻很少做主人公。他更愿意做好奇的提問者、耐心的傾聽者,又或是爭論的調停者、聊天的倡導者。
他的“聊天者”形象,已經跨越了電視時代和網絡時代,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一個時代的注腳。
河北盛產主持人,從國內第一位男播音員趙忠祥,到播出零失誤的“央視鐵肩”邢質斌,再到新任“國臉”康輝……一代代“主持天團”從河北走出,聞名于全國。
1967年,竇文濤出生在河北,距離普通話標準音主要采集地(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500公里開外的石家莊市。
童年時期的竇文濤
和在水泵廠做了一輩子工程師,只是低頭干活的父親一樣,竇文濤性格靦腆,最早他沒想過當主持人,小學五年一直操著一口土話,甚至有點結巴。
直到上初中還在邊學普通話,邊提防表哥“治結巴”的巴掌。
好在竇文濤課文朗誦得不錯,被校長推薦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
這才有了日后他在《鏘鏘三人行》和《圓桌派》上講了許多次的慘痛記憶:沒上臺前,課文背得滾瓜爛熟,上去一緊張,死活想不起來,大腦一缺氧,“嘩”地尿在了臺上。
之后的很長時間,竇文濤不敢回學校,看誰都像是在對自己意味深長地笑。
即便他后來重整旗鼓,代表學校拿了獎,但在那些或擰巴或通透,或坦誠或狡黠的面具下,始終保留敏感的自留地。
高中時期的竇文濤
1985年,18歲的竇文濤考入武漢大學新聞系。
那是中國文藝界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美術、音樂、電影、戲劇以及文學等各個領域,幾乎同時涌現出一股探索、創新的潮流。
這場文化熱同樣席卷武大,校長劉道玉率先摸索出學分制、雙學位、轉學制等一系列先進制度,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本”,讓這股自由浪漫的校風滋養無數武大學子。
青年竇文濤
后來竇文濤說,我對武大剩下的回憶,就只有風景。就像電影殘留的膠片,主角淡出,影像剝落,只留下了背景:湖、山、樹、櫻花、那一場雪、看電影的地方、小酒館……
初夏時節,沿著櫻花大道走至盡頭,滿目映入濃郁綠意之余,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喧囂斑斕中顯得格外沉穩。1983年,武漢大學新聞系正式成立,與世界同頻。
但對于竇文濤而言,在武大讀新聞則是“曲線救國”。從小立志于諾貝爾文學獎的他,認為當作家主要得有見識,多體驗生活。
他在這里讀到索爾茲伯里、法拉奇,直到讀到那篇《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新聞理想就此生根發芽。
《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內頁截圖
大三那年,即便語言不通、舉目無親,他還是跑去廣東電視臺實習,結果居無定所,只能在臺里打地鋪。
直到大學畢業,竇文濤也沒能獲得留在廣東電視臺工作的機會。
好在廣東廣播電臺“收留”,讓竇文濤成了少兒組播音,成了小朋友口中的“文濤哥哥”。
封新城、竇文濤與海岸電臺工作者
時間來到1986年,改革春風吹拂下,珠江經濟廣播電臺一改傳統廣播的錄播節目方式,采用以直播、主持人、大板塊、聽眾參與、滾動播出的廣播新模式,真正做到和聽眾“說話”。
彼時的廣東廣播電臺不甘落后,準備籌備直播形式的新聞臺,竇文濤也因此完成了從“播音員”到“主持人”的時代切換。
對此,竇文濤回憶道:“我剛好趕在中國廣播改革新陳代謝的一個時間點上。廣播由過去多少年的錄音播出,進入一個直播的新時代。”
從婚姻情感節目《家庭詠嘆調》到無縫對接的《新聞評論》《深夜來電》,竇文濤在廣東廣播電臺度過了七年光陰,積累了上千個小時無稿直播經驗,催生了題為《電話討論節目的主持人實踐》的文章。
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竇文濤可能沒法猜到,一年后,自己將獲得中國首屆授予“節目主持人”的最高殊榮——“金話筒獎”,那一年,他25歲。
竇文濤獲金話筒獎
竇文濤似乎和“偶然”特別有緣,小學時期偶然上臺演講,大學偶然讀了新聞系,工作中偶然成為主持人……在數不清的偶然中,竇文濤迎來了命運的必然。
1998年4月1日,《鏘鏘三人行》開播。
那是我們都熟悉的畫面:一張圓桌、三人圍坐、三盞茶水。
那是我們都熟悉的聲音:鏘鏘三人行,廣告之后見。
那是我們都熟悉的竇文濤:插科打諢、舉重若輕。
那曾是談話節目最好的年代。
《鏘鏘三人行》節目劇照
《鏘鏘三人行》從社會熱點話題聊起,發散到生活瑣事,再到道德層面討論,融匯信息傳播、制造樂趣、辨析事理于一身。
它聊文化、聊影視、聊歷史,直指社會現實,但也講段子、抖包袱、聊八卦,提供多元視角,捍衛每一個人說話的權利。
大概竇文濤也從未想到,《鏘鏘三人行》這一聊,就聊了18年,成為國內最長壽的訪談節目之一,開啟了中國電視“說人話”的時代。
《鏘鏘三人行》團隊
在節目里,竇文濤總是“伏低做小”,永遠不讓話落在地上,永遠顧全每個人的觀點,永遠尊重每一個嘉賓;
或者“大侃胡聊”,小眼一瞇,嘴角一揚,俗套的葷段子講個不停;
又或者“棉里藏針”,把詭辯達人郭敬明說得如坐針氈、如芒刺背……
用竇文濤自己的話來形容《鏘鏘三人行》就是:“不求高度,只求廣度;不求深度,只求溫度;不求結論,只求趣味。”
《鏘鏘三人行》微博停播通知
可惜就差一點點,我們就能等來《鏘鏘三人行》的20周年。
2017年9月12日,《鏘鏘三人行》官方微博發布通知:鏘鏘暫時停播,感謝大家多年的厚愛。
也是在那一年,竇文濤邁入天命之年。
命運是如此峰回路轉,《鏘鏘三人行》注定不能圓滿,好在竇文濤后會有期。
娛樂至死,綜藝泛濫,訪談節目越來越難做,王牌訪談類脫口秀節目接連落幕。《超級訪問》和《康熙來了》兩檔現象級節目同時停播,《非常靜距離》和《魯豫有約》不斷轉換播出平臺,早已不如當年風光。
或許竇文濤早有預感,《鏘鏘三人行》停播的前一年,《圓桌派》出世。
《圓桌派》基本脫胎于《鏘鏘三人行》,仍然是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群熟悉的老朋友,延續其率真的底色。
《圓桌派》節目照
雖然底子相似,但觀眾還是能看出許多不同。《鏘鏘三人行》是電視訪談節目,每周一到周五晚在鳳凰衛視上播出;
《圓桌派》則是網絡綜藝節目,以季播的方式上線,每季二十期左右。
就風格而言,《鏘鏘三人行》是方中有圓,鋒芒依舊在;《圓桌派》則是圓中有方,棱角被包裹。
從話題來看,《圓桌派》前幾季尚可東拉西扯,繞著彎子講真話,后幾季則幾乎不談時事新聞、話題安全謹慎,挑不出毛病。
但我們都明白,這是竇文濤的無可奈何,更是訪談類主持人的無可奈何,《圓桌派》已經盡力了。
互聯網時代,網綜層出不窮,但《圓桌派》系列口碑一直很好,不同季數豆瓣評分均在9分左右,可以說是當前市面上屈指可數的文化談話類節目。竇文濤和嘉賓以輕松散漫的聊天展開,側重于觀點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圓桌派》在豆瓣的評價
即便是竇文濤,也不是沒有過爭議。他一度因觀點不鮮明而被網友詬病,甚至因被誤解而招致網絡攻擊。
《鏘鏘三人行》時期,嘉賓鄭沛芳在博客發表文章,自曝曾因不接受“潛規則”而事業受挫,負責鳳凰衛視大陸區廣告事務的總監曾經通過竇文濤半夜傳話,意指竇文濤有拉皮條之嫌。
他的私生活也被一再討論,前腳被拍與王菲在新加坡約會,后腳又與俞飛鴻在公開場合舉止親密,一邊高舉“不婚主義”旗幟,另一邊將其歸因于初戀創傷……
竇文濤與王菲
公眾對他的評價同樣呈現兩極分化,支持者稱贊他的敢言與真實,批評者則不恥他的圓滑與淺嘗輒止。
的確,竇文濤總是插科打諢、嘻嘻哈哈,他不完美,但足夠真實。他的性格更深處,嚴肅被圓滑包裹,認真被裝傻覆蓋,不顯山露水,不鋒芒畢露,如同他所主持的節目一樣。
中國當代詩人,著名媒體人胡赳赳曾這么評論他:
“竇文濤說人話、鬼話,但不說神話。竇文濤說生活正確的話,但不說政治正確的話。竇文濤說討好的話,但不說賣乖的話。”
暗流涌動下,靜水流更深。
在接受《芭莎男士》采訪時,竇文濤戲稱幸運數字是三,早年成名節目是《鏘鏘三人行》,這些年竇文濤又聊到了互聯網上,《鏘鏘行天下》已經播了三季。
不僅僅是《鏘鏘行天下》,早在2012年,竇文濤就推出過《鏘鏘三人行》的特輯《鏘鏘臺灣行》。
除了《鏘鏘臺灣行》,竇文濤還做過《明星三人行》(《鏘鏘三人行》周末版)《鏘鏘五環行》等在《鏘鏘三人行》基礎上策劃出來的節目。
竇文濤
《圓桌派》同樣如此,以“派”延伸,竇文濤做出了《圓桌武俠派》《圓桌女生派》《圓桌講究派》《圓桌時光派》《圓桌新春派》《圓桌什錦派》等節目。
無論是鏘鏘宇宙還是圓桌派宇宙,歸根結底,竇文濤從業30多年都在做一件事——聊天。
從閉門造車的少兒電臺,到面向大眾的電臺直播,再到家喻戶曉的“竇式主持風格”,竇文濤用務虛對抗務實,把聊天聊出“治愈力”和“價值感”。
每年都有觀眾不間斷地詢問《圓桌派》和《鏘鏘行天下》新一季什么時候來?
竇文濤主持的節目
當新一季到來時,評論區和彈幕區又會是一片歡呼雀躍。
竇文濤和他的節目更像是鮑曼口中“溫暖的圈子”,通過提供穩定、準確、親切的內容,讓人認識社會,觀照自我,并慢慢尋回一點對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
竇文濤依舊“圓滑”,在深圳的桌友見面會,他親自策劃、隨機挑選現場觀眾,舉辦了一場素人版圓桌會;在武漢大學校慶,他全程脫稿,自謙自嘲,贏得陣陣掌聲。
竇文濤依舊“龜毛”,《圓桌派》的策劃、監制、導演和后期總是親力親為,連圓桌尺寸、打光效果、香爐燃香的速度都要反復修改,絕不抓大放小;《鏘鏘行天下》第三季里,他自編、自導、自演、自剪輯、自校對,日夜不停的剪片,長達180天的高速運轉。
竇文濤
聊天治好了竇文濤的“憂郁癥”。在北京的畫室,他聊天喝茶、松弛自在;
在節目里,他“為愛發電”,透過太湖石的縫隙,是肉眼可見的快樂;
在短視頻平臺,他逛展看畫、隨心出發。接近耳順之年,竇文濤有了老味,卻無爹味。
20周年或許是個坎,《鏘鏘三人行》沒能邁過去,鳳凰衛視又回到原點,但竇文濤還在策劃新節目,不曾退場。
內容策劃:夏夜飛行 翟晨旭
排版設計: 蕾蕾 洛溪
文學雜志小傳
轉載、商務、作者招募合作丨請后臺聯系,凡本平臺顯示“原創”標識的文章均可聯系編輯轉載,未經授權轉載視為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