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聯賽剛剛打完一場有點意思的比賽,波特蘭開拓者102-83擊敗休斯敦火箭,楊瀚森的數據刷得不賴,21分49秒的出場時間里,7投3中拿下8分8板5助3帽,正負值+19,籃板創生涯新高,助攻和蓋帽追平個人紀錄,這數據擺出來,怎么看都不算是個“混子,尤其是在NBA的舞臺上,能有這樣的表現已經比不少同齡人要強,但問題也來了,數據背后到底藏著什么,楊瀚森的未來到底能不能像期待的那樣一路高歌,還是說還得再熬幾年,才有資格在這個級別立足——這場比賽給了不少值得琢磨的信號。
先說最直觀的身體條件,綠軍記者Chris Mannix在播客節目里把楊瀚森的下盤和姚明直接對比,說他不像有些瘦高個腿細如竹竿,而是有姚明那種結實的下肢,這評價其實挺扎實的,因為NBA舞臺上,光有身高不夠用,下盤硬就是能站穩腳跟,尤其在籃下對抗、卡位的時候,沒點底子根本扛不住,但這也只是一個起點,畢竟聯盟里身板結實的長人也不少,能不能真正打出來,還是得看其他短板補得上不上。
這就得聊聊他的上半身了,說白了,楊瀚森現在的問題也挺明顯——上肢力量還不夠,尤其是對抗性和持球穩定性,打火箭這場雖然有5助3帽,說明他在攻防兩端都有存在感,但也有4次失誤,說明持球和處理球還不夠穩,很多時候遇到高強度防守就容易被逼出問題,這其實也是大多數新秀的通病,但只靠下盤硬撐,頂多不被撞飛,真遇到強對抗和包夾,沒點上肢力量和技巧,很難真正吃得開。
防守端倒是有點亮點,三次蓋帽很顯眼,說明他有護框積極性和一定的時機判斷,籃板8個也能看出他的卡位意識和搶板能力,但說到底NBA不是靠數據嚇人的聯盟,防守更多時候不是看你能冒幾個帽、搶多少板,而是看你能不能在體系里站住腳,能不能在高水平的輪轉和協防下不被點名,楊瀚森現在的防守更多還是靠天賦和熱情,真正到常規賽、甚至季后賽那種節奏和壓力下,還得看他能不能跟得上節奏,能不能在一對一和換防里不被針對。
再說說進攻端,其實7投3中不算高效,三分球1中0,罰球2中2,至少說明他敢投也敢造犯規,但整體得分手段還不算豐富,更多還是靠吃餅和籃下終結,偶爾有點策應意識,這5次助攻就是證明,但要說他能在NBA做主攻手,或者拉開空間,暫時還差點意思,畢竟現在聯盟對內線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既要能護框,還得能拉開空間,最好還能策應,楊瀚森現在更像是個藍領型中鋒,有點像早年的卡佩拉或者阿德巴約,但還沒到能獨當一面的地步,未來要想成為球隊核心輪換,進攻端的提升是必須的。
當然,夏聯畢竟只是夏聯,強度和對抗跟正式比賽不是一個級別,很多球員在這里能刷出好數據,但一到常規賽就原形畢露,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楊瀚森現在的數據和表現,更多是給了自己和球隊一個參考,證明他有潛力、有基礎,但遠遠談不上穩了,他要做的還有很多,尤其是適應NBA的節奏和防守強度,真正把自己的身體和技術都拉到一個新高度。
再說點場外的東西,這場比賽之后,關于楊瀚森的討論其實挺熱的,有球迷覺得他天賦極高,只要給時間就能打出來,也有人覺得他不過是下一個“工具人,上限有限,爭議很正常,畢竟NBA歷史上天賦滿分卻泯然眾人的例子太多了,楊瀚森要想真正成為那個例外,光靠一場夏聯比賽是遠遠不夠的,他得用整個賽季、甚至好幾個賽季,去證明自己能適應這里的標準和壓力。
說到底,楊瀚森有結實的下盤,有不錯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比賽閱讀能力,但上半身力量和技術短板都很明顯,能不能補上這塊短板,是他能不能在NBA站穩腳跟的關鍵,夏聯的數據固然亮眼,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波特蘭這支隊伍也不是沒有空間,關鍵看他能不能抓住機會,真正轉化為球隊的未來籌碼。
最后一句話總結,楊瀚森不是那種一上來就能驚艷全場的球員,也不是只能打醬油的角色球員,他更像是那種需要時間、需要磨礪,靠穩扎穩打慢慢成長的類型,能不能成為姚明那樣的傳奇還早著呢,但只要他能按部就班補短板,未來兩年在開拓者陣容里站住腳,已經算是一種勝利了,至于能不能更進一步,那得看他和球隊有沒有那個運氣和耐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