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山西太原寶源老醋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田嘉碩(左上)與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青年代表拍照留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嘉碩
接到通知要報道“青歷華夏·聯創未來:中國(山西)-美國青年文化交流營”時,我就有點發愁——采訪一個來山西進行文化交流的外國青年代表團,可我的英語水平并不能做到與老外順暢交流,并且團里只有兩名翻譯,要管二十幾號人,根本不可能隨時幫我。按我的工作習慣,正式采訪前得先摸清每個人的背景和興趣,才好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出發前,光想到要和這些老外聊天,手心就冒汗。
剛到那天,果然抓瞎了。在酒店大廳看到窗花,便想隨口問問美國年輕人是否喜歡,憋了半天,手指著窗花只擠出一句“Do you like paper(你喜歡紙嗎)”,他一臉懵地看著我,場面尷尬得能摳出“三室一廳”。晚上回酒店急得睡不著:這么下去,采訪任務肯定得砸。
轉機出現在非遺醒獅體驗上。看他們對著彩繪獅頭無從下手,我主動招呼起來:先用手演示眨眼機關——扯動獅頭內側的拉繩,眼皮就能一開一合,幾個老外立刻學著扯繩子,看到獅眼眨動時興奮得直呼“Magic”。接著教搖獅頭的技巧,一個美國小伙接過獅頭就晃,結果力道太猛差點把自己帶倒,我趕緊扶住他胳膊示范“剛勁柔和”的訣竅,最熱鬧的是組隊環節,我拉來團隊中的Alex當“獅尾”,讓他彎腰抓住前面人的腰帶,自己鉆進獅頭里。當音樂響起,這支“跨國獅隊”歪歪扭扭地邁出第一步——獅頭左右亂擺,獅尾跟不上節奏,獅身幾乎扭成麻花,我和這幫老外就靠著這一頭醒獅、邊比手勢邊笑,居然用我那蹩腳的“蹦詞兒”式英文說了半天。那只漂亮的醒獅,莫名其妙成了我們的“翻譯官”。
第二天,在中午吃飯時,我發現新大陸:桌上有刀叉,但一大半的老外居然都用筷子!尤其一個美國小伙,用筷的姿勢比我還標準。我趕緊打開手機里的AI翻譯軟件,把問題敲進去:“你們第一次來中國,怎么這么多人會用筷子?”翻譯得磕磕巴巴,但問題一亮出來,桌上瞬間熱鬧了。Eric笑著說他在美國的大學舍友是中國人;紐約女孩Arin也附和道,她曾經在日本留過學,所以會使用筷子。話匣子打開后,雖然AI翻譯軟件的效率不如直接交流,但那頓飯吃完,我甚至已經知道他們彼此的綽號了。
正式采訪那天,攝像機一架,他們一點不緊張。當聊到近期爆火的LABUBU時,Fernando吐槽LABUBU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假貨實在太多;Arin分享了她眼中的美國文化流行趨勢,Eric說他覺得LABUBU“丑萌丑萌的”,還指著拍攝地平遙古城比大同更加“原汁原味”……問題拋出去,回答全是鮮活的故事,沒有一句套話。剪輯視頻時,我甚至覺得這些素材不像是采訪,倒是更像幾個老朋友聊天。
這次經歷讓我徹底明白了:當記者,語言不夠也沒關系。真誠地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留心觀察那些有意思的小細節——比如一件非遺文創、一雙筷子,甚至一杯飲料——都能變成敲開人心的鑰匙。真正的溝通,有時候比語言走得更遠。
相關作品:
1,中美青年走進山西,開啟文化交流之旅
2,碩NEWS 美國青年:《黑神話:悟空》里的懸空寺,我要親自來看看
3,碩NEWS LABUBU全球爆火,美國人怎么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