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為‘中立’付出代價!”美國現在積極拉攏俄羅斯,就是斷定中美一旦為東南亞問題產生沖突,俄羅斯只會看著雙方開戰,因為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站在“觀察者”立場,現在就該輪到俄羅斯來觀察了....
這種邏輯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它完全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那就是美國人用一種過時且簡單的眼光,看待了今天中俄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系。
他們口中的“觀察者”立場,實際上是中國在巨大外部壓力下,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
在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世界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也會被迫選邊站。
但中國頂住了這股壓力,沒有跟風制裁,也沒有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始終堅持勸和促談,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支持。
因為在那個時刻,不與西方同流合污,就是對俄羅斯最大的幫助,為俄羅斯保留了寶貴的外部戰略空間。
真正的支持,往往不是體現在口頭上的,而是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里。
只要去莫斯科的超市里看一看,就能明白這份支持的分量有多重。
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這些中國制造的產品,早已成為俄羅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一切能順利進行,都得益于中俄之間正在加速構建的本幣結算體系。
這個體系讓兩國貿易可以繞開美元的限制,在西方金融封鎖最嚴厲的時候,確保了俄羅斯能夠穩定進口醫療設備等關鍵物資,維持了社會的基本運轉。
如果說民生商品是維持社會穩定的毛細血管,那么能源合作就是支撐俄羅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
“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就是最好的鐵證,這份長達三十年的能源大單,光是中方支付的巨額預付款,就為俄羅斯的國庫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
正是依靠著能源出口的穩定收入,俄羅斯的盧布匯率才沒有在制裁下徹底崩潰,經濟才有了喘息的機會。
所以,將中國的支持簡單定義為“觀察”,是完全看不懂這種深度綁定的戰略格局。
當美國還在忙著拉攏盟友,在東南亞搞軍事包圍圈的時候,中國和俄羅斯正在用經濟合作,重塑整個歐亞大陸的版圖。
中俄經濟走廊的通車,讓哈薩克斯坦的葵花籽油可以快速直達中國的港口,也讓烏茲別克斯坦的櫻桃能在三天內擺上深圳的超市貨架。
這種實實在在的共同利益,讓中亞國家紛紛希望搭上這趟發展的快車,這比美國畫出的軍事對抗大餅,要有吸引力得多。
因此,美國人的判斷從根子上就錯了。
他們用老舊的軍事同盟眼光來看待中俄關系,卻沒看到雙方早已形成的戰略合作
對于今天的俄羅斯來說,中國的穩定發展直接關系到它自己的經濟命脈。
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市場,是俄羅斯能源和原材料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一個強大的人民幣結算體系,是俄羅斯對抗美元霸權的關鍵工具。
在這種情況下,讓俄羅斯在關乎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袖手旁觀”,無異于讓俄羅斯親手砸掉自己的飯碗,損害自己的根本利益,這在邏輯上是根本說不通的。
這種建立在經濟共生基礎上的全面協作關系,比一紙軍事盟約要牢固得多,因為它不是靠外部承諾來維系的,而是由內生的、共同的利益驅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