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是從一張電影海報開始的。
海報的設計很簡單,上面寫著幾個字,叫“限時點映”。一部叫《戲臺》的電影,要在7月14號這天,在一些地方提前放映。
這事有點奇怪。電影的點映,一般是小范圍給業內人士看的,或者是為了宣傳造勢。但這個點映,海報上說,給的都是黃金時段。
這背后一定有故事。
這部電影,是陳佩斯的。很多人認識他,很多年沒在大屏幕上見過他了。他拍了這部電影,花了很長很長時間。
事情原本的樣子,不是這樣的。
電影原本定好的上映日子,是7月17日。這是一個全國公映的日子,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在電影院里看到它。相關的宣傳材料,早就發出去了,很多人都在等著這一天。
可就在上映日子的前三天,電影院那邊傳來了消息,說上不了了,時間要改。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上映日期就是它最重要的事。改時間,特別是臨時改,會打亂所有的安排,帶來很大的損失。
為什么突然要改?
因為有另外兩部電影,也要在差不多的時間上映。一部是姜文的《你行!你上》,另一部是大鵬的《長安的荔枝》。
本來大家都有自己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但姜文那邊,突然決定把自己的上映時間往前挪,這叫“提檔”。他這一動,大鵬也跟著動了,他也把自己的電影時間往前挪。
這兩個人的電影,在當時關注的人很多。特別是姜文的電影里,有一個演員叫雷佳音,那段時間在網上的討論度特別高。電影公司可能覺得,趁著這個熱度,可以先收一波票房。
大鵬一看,別人往前走了,自己也不能落在后面。于是,暑期檔最熱鬧的時候,就成了這兩部電影爭搶的地盤。
他們一擠,就把別人的位置給占了。
陳佩斯的《戲臺》,原定的7月17日,就沒有空間了。
電影院要賺錢,他們會把最好的時間、最多的排片,給那些看起來最可能賣座的電影。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規則。誰的名氣大,誰的后臺硬,誰就更有可能拿到好位置。
于是,院線通知陳佩斯,他的電影必須往后推遲。
原定上映日期:7月17日
被推遲后的新日期:7月25日
整整往后挪了一個多星期。
聽到這個消息,陳佩斯沒有在公開場合說什么,沒有去爭辯。他就是接受了這個安排。然后,才有了我們開頭看到的那張“限時點映”的海報。
這個“點映”,看起來就像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既然全國公映的路被堵住了,那就干脆提前給一小部分人看。從7月14號開始,比原定的日期還早了三天。專門給那些真正想看他電影的人,一個提前觀看的機會。
這背后,是陳佩斯和這部電影長達七年多的等待。
在決定拍電影《戲臺》之前,它首先是一部話劇。陳佩斯帶著他的團隊,在北京的話劇舞臺上,一年演了三百多場。他就是用這樣一場一場演話劇賺來的錢,去支撐電影的拍攝。
這是一個很慢,也很笨的方法。
拍電影需要巨大的投資。他年紀也大了,很多人都覺得,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先生,這么多年沒碰電影了,現在還能拍出什么好東西來?拉投資非常困難。
還是他的老朋友幫忙,給他介紹了兩個投資人。這兩個人很特別,他們沒催陳佩斯,只是說,你用你的節奏好好拍,我們等你的好作品。
就這樣,陳佩斯一邊要在劇場里演話劇維持收入,一邊還要跑到劇組盯電影的后期制作。他自己后來對著鏡頭說,他這輩子積攢下來的錢,差不多都放在這部作品上了。
投入時間:7年多
投入資金:半生積蓄
這樣一部作品,傾注了一個人后半輩子的心血。現在,電影做完了,宣傳也鋪開了,最后卻在臨門一腳的時候,被告知要讓路。
讓給那些更有話題、更被市場看好的電影。
這就像排隊買東西,你規規矩矩排了很久的隊,馬上就要輪到你了。突然有兩個人從旁邊擠了進來,站到了你的前面。而賣東西的人,也默許了他們的行為。
陳佩斯選擇了不吵不鬧。
他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讓自己的作品說話。你不讓我走大路,那我就走小路。全國公映推遲了,我就搞小范圍點映。總有人是真心想看的,我不能讓他們白等。
推遲到7月25日上映,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在《戲臺》上映之前,觀眾們已經先看過了姜文和大鵬的電影。市場上的錢和熱情,就那么多。等前面兩部大片的熱潮過去,還有多少人會愿意再花錢、花時間,來看這一部看起來不那么熱鬧的《戲臺》?
沒有人知道答案。
這部電影的命運,就像它海報上默默寫下的四個字一樣。
“酸甜苦辣”
這四個字,說的也許是戲里的人生,但現在看來,更像是這部電影在戲外的真實遭遇。一個用心做了七年的東西,最后能不能有一個公平的機會,讓大家看到,誰也說不準。這就是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