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嘹汽車/Jasper
除了智能化和輔助駕駛,新能源行業下一個競爭點永遠逃不過固態電池。
作為最能解決續航焦慮、循環次數以及使用安全性的解決方案,固態電池一直被視為是新能源時代的“黑科技”和下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點,甚至可以說在目前所有的新能源企業中,誰能夠最先解決固態電池的量產問題并且裝車,誰就有希望成為下一個龍頭企業。
上汽在爭,廣汽也在爭,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等一眾新能源企業,但凡是有獨立研究能力的企業都在固態電池上下足了功夫。
華為當然也在這個陣線當中。
近日有消息曝出,華為早在去年年底就申請了一項固態電池技術,并宣稱該技術的能量密度可以提高至400-500Wh/kg。
這個能量密度還是很恐怖的,比亞迪第一代刀片電池已經算是能量密度的佼佼者了,但在能量密度上也只不過能維持在150Wh/kg左右,華為的這項固態電池技術可以說翻了三倍。
如果這塊電池被裝配在一臺中型轎車上,理論純電續航里程將會達到3000km,曝出該技術的相關媒體透露,這塊固態電池的充電速度或將達到5分鐘即可充滿。
看似很理想一塊“高科技電池”,但如果仔細想來卻很難實現。
按照目前的0.17kWh/km的平均電耗水平來看,如果要達到3000km的續航里程,需要電池容量達到500kWh,就算是能量密度達到500Wh/kg,其電池的重量也將高達1噸左右。
搭載著這樣一塊固態電池的中型轎車的整備質量或將達到3噸,對于車輛整體的電耗、操控、成本造價都將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此外,在華為這次申請的專利中,采用的固態電池路線是硫化物。
目前主流的固態電池解決方案里,硫化物方案基本被視為最安全但最難的路線。華為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將硫化物的電極中加入氮來減少副作用,提升硫化物電解質與鋰負極的界面穩定性。
技術路線沒錯,這的確能解決界面副作用和提高電子導電性,但是氮進入硫化物屬于“負面效應”,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電池自放電進而效率下降。
此外氮的摻雜會需要特殊氣氛或者前驅體,制備的條件非常苛刻,生產成本相比聚合物的技術路線會更高一些,也就代表著更難量產。
五分鐘充滿或許可以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大規模應用量產將會對快充樁和對電網提出更高的適配要求。
而所謂能實現3000km的續航成績,落到實車上卻更不現實。
目前的華為固態電池或許也只能停留在專利和實驗室中,想要正式裝車量產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