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18小時內下達禁令,微軟火速響應,千余名工程師崗位瞬間生變。2025年7月,全球科技產業鏈的敏感神經被瞬間撥動。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與Gartner最新聯合發布的報告,2024年美國約有12%的云計算工程師為亞裔背景,其中中國籍工程師占比高達2.8%。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近年來中美技術合作直接帶動了約260億美元的云服務相關產值。現在,這一切或將戛然而止。
誰在點燃新一輪“安全危機”?
7月18日深夜,五角大樓社交賬號忽然發布聲明,宣布立即啟動對所有國防部云服務項目的為期兩周的安全審查,并明令禁止中國工程師參與任何與軍方相關的技術環節。數小時后,微軟、亞馬遜等云服務巨頭迅速跟進,表態嚴格執行國防部禁令,暫停涉及中國工程師的技術支持。
這一決定并非空穴來風。過去數月,美國有關“中國工程師潛在安全風險”的輿論在國會山迅速發酵。美國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公開致信國防部,要求披露所有中國籍員工名單,并質疑相關“數字護衛”程序是否足以防止敏感數據外泄。美國媒體調查披露,僅微軟一家公司,自2023年至今就有超過400名中國工程師參與軍方云基礎設施維護及升級項目。盡管所有涉軍項目均設有美國本土安全許可的“中轉員”隔離流程,但在部分鷹派政客眼中,這依然構成“不可控風險”。
數據顯示,2024年因“安全考量”被美國科技企業解約的中國籍工程師人數同比上升38%。而同期,美國對華科技出口審批通過率已降至歷史新低。五角大樓的最新禁令,既是對國內政治氛圍的回應,也是對國際技術競爭格局的直接干預。
“閱兵”未至,技術鐵幕已落
近期,關于特朗普是否受邀參加北京九三閱兵的傳聞在西方媒體熱炒。英國《泰晤士報》以醒目的標題暗示“中方希望特朗普與普京同框”,日本共同社更是援引“消息人士”稱邀請已發出。盡管特朗普本人尚未公開表態,但美國國會和軍方的警覺已然進入“戰備狀態”。
此次禁令的時機耐人尋味。多位華盛頓智庫專家指出,美方決策層對于中美高層直接接觸抱有深刻戒心,尤其擔憂技術領域的“灰色滲透”。美方通過行政命令,強行切斷中方技術人員與國防項目的鏈路,既是對外表態,也是對內安撫。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谷歌、甲骨文等科技巨頭在國防云項目中長年采用多國籍團隊協作。技術人才多元化本是美國創新生態的根基,如今卻在“國家安全”名義下被快速收縮。美國信息技術產業委員會(ITIC)近日警告,此舉或將導致云服務項目進度延誤、合規成本激增,甚至引發人才流失。
技術鐵幕下的“安全”與“焦慮”
美國對中國技術人員的警惕并非新鮮事。自2020年以來,針對中國科技企業與工程師的限制措施不斷加碼。華為、中興等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TikTok在美業務屢遭審查。拜登政府延續并加嚴了對中國高科技人才的簽證審核,2024年中國STEM類博士赴美簽證通過率下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僅為38%。
與此同時,美國企業也在承受雙重壓力。一方面,工程師多元化對于技術創新和全球市場拓展不可或缺。另一方面,政府的“安全紅線”不斷刷新企業合規底線。微軟高管匿名表示,僅云基礎設施一項,相關安全審查與合規支出已較2019年上漲近兩倍。亞馬遜AWS則在內部備忘錄中警告,技術人才供應鏈受限將影響美軍數字化轉型進度。
中國外交部則多次公開表態,堅決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惡意打壓中國科技人才與企業。外交部發言人7月19日指出,網絡安全問題不應成為政治工具,中方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網絡攻擊和間諜活動。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則加快海外市場多元化布局,部分高端工程師已轉向新加坡、歐洲等地發展。
政治操作與技術冷戰
美國國內對于“中國工程師安全風險”的炒作,實則折射出中美技術博弈的多層復雜性。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發布的民調顯示,63%的美國受訪者認為“技術安全”應高于“經濟利益”。國會山鷹派力量推波助瀾,要求“數字護衛”制度全面升級、所有涉軍代碼必須由美籍人員主導。
但現實操作中,技術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趨勢。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稱,2025年全球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研發團隊中,亞裔工程師占比最高,排在其后的是印度籍和歐洲籍技術人員。強行切斷中國工程師參與,短期內或許能迎合部分選民情緒,長期則可能削弱美國科技行業的創新活力和項目交付效率。
法律專家指出,五角大樓的行政命令雖然具有即時執行力,但在執行細節上存在諸多灰色地帶。比如,如何界定“關鍵項目”與“非關鍵項目”?如何判定工程師背景?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5年美國科技行業工程師缺口已超12萬人,若進一步收緊人才政策,或將加劇“用工荒”局面。
中美科技賽道上的新變量
隨著五角大樓禁令生效,中美在云服務、人工智能、安全硬件等領域的“脫鉤”趨勢更加明顯。2025年上半年,全球專利數據庫顯示,美國與中國的技術交叉專利數量同比下降17%。曾經互補的創新網絡,如今正向兩極分化。
中國方面,國內科技企業正加速自主研發與國產替代。上海、深圳等地的本土云服務商市場份額顯著提升。多家中國AI芯片企業宣布將自研操作系統和安全中間件,力求在國際風口下保持技術獨立。另一方面,部分中國工程師已向歐洲、東南亞等市場轉移,帶動當地科技產業升級。
美國則面臨“安全”與“創新”之間的艱難平衡。Gartner報告指出,過度安全審查與行政干預,雖短時提升“可控性”,但長期可能導致創新動力減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呼吁,應以“風險可控、開放包容”為原則,維護科技人才自由流動。
鐵幕落下,路在何方?
2025年7月,一紙禁令拉開了中美技術賽道新一輪博弈的序幕。五角大樓的決定,既是對內政治訴求的回應,也是對外戰略防范的延續。微軟、亞馬遜等巨頭的迅速表態彰顯了美國科技行業的現實困境:一邊是全球化紅利,一邊是安全高墻。
中美科技脫鉤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但全球創新體系的未來走向,仍取決于各方能否在安全與開放、競爭與合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在技術與制度的雙重夾擊下,全球工程師的流動與創新已進入復雜且敏感的新階段。
參考資料:美防長焦慮:中方人員不再參與任何項目
2025-07-19 10:06·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