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酒盡派,indiabiodiversity,AnimalDiversityWeb,biolib,fws。
40年80斤的老鱉
2025年7月10日,IP地址為云南的博主“@酒盡派”發布了一則視頻,不確定視頻中展示的鱉物種是博主自己家養的還是他去別人家看到的,總之這只鱉確實大得非常震撼。視頻的配文是:“誰見過這么大的野生甲魚?又名老鱉,養了40年,80多斤。”
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只超大的鱉趴在水池中,旁邊有個人拿著棍子推動這只大鱉,顯然是想要讓這只鱉動一動,方便展示給視頻拍攝者看。被推動了好幾次,這只鱉終于是受不了往后靠了靠,視頻拍攝者馬上伸出手想去對比,可惜他手不過靠近,我覺得參考性不大,不過博主文案說的數據應該是不夸張的。
關于這只鱉的身份,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就是世界最珍貴的鱉物種——斑鱉(Rafetus swinhoei)。有網友表示如果這真的是斑鱉,那博主算是拯救了一個物種!說得這么離譜?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斑鱉的全球數量只剩下不到3只,而且據說都是雄性的!如果這只是雌性的,確實能給該物種的延續增加一點點的希望。
不過看背甲的特征,我敢百分百確定這不是斑鱉,因為視頻中的鱉的背甲上有明顯的疣粒,而斑鱉背甲整體扁平且邊緣渾圓,也無疣粒或棱突。
有疣粒?那有沒有可能是珍珠鱉(Apalone ferox)?要知道互聯網上展示的大部分“野生巨型老鱉”和所謂工地里挖出來的老鱉的騙局的主角都是外來物種佛羅里達珍珠鱉。有網友也是這么懷疑的,而且非常的確定,畢竟疣粒算是珍珠鱉的標志性特征。
但是要注意了,珍珠鱉背甲上的疣粒,集中在前緣的一排,后緣也可能分布少量疣粒,而視頻中的鱉物種的疣粒卻是在背甲的中部偏后的位置,離后緣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也能排除是珍珠鱉的可能性。
還有不少網友懷疑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黿(Pelochelys cantorii),其實也很好排除,因為黿的表面無斑紋,光滑且無疣粒,邊緣完整。
下面放一張這幾個物種的背甲的對比圖。雖然鱉物種看起來真的差別都不大,但硬要去識別下去,其實還能發現一大堆的區別的。因為視頻只能看到背甲,所以我就以這個部位的區別來做文章了。
視頻中的物種是中南半島大鱉(Amyda cartilaginea),其背甲是柔軟皮質而非角質盾片,顏色是灰綠至橄欖色,上面有很多細碎是黑色斑點,背甲邊緣渾圓,頸部和背部偏下位置有明顯的縱向疣粒帶,跟視頻中的鱉物種完全吻合。
中南半島大鱉
中南半島大鱉,在國內也被翻譯成亞洲鱉,是鱉科軟鱉屬的大型淡水鱉類,成年個體的背甲長度可達70厘米,已知最大的個體背甲長度達到了83厘米,體重可接近百斤,所以視頻中這只個體的體型其實不算是中南半島大鱉中的大個體。
而網友們錯認的物種中,最小的是佛羅里達珍珠鱉,但最大的個體也能達到80斤;而黿和斑鱉都是體長可達米級,重量破百斤的巨型鱉類。所以中南半島大鱉的體型其實也就那樣吧。
中南半島大鱉的雄性和雌性從正面看沒啥區別,區別主要在腹甲上,雌性腹甲為灰色,而雄性通常為白色;然后體型上雄性更大。年輕的時候,中南半島大鱉的背甲上圖案很復雜,是綠褐色的,然后帶有許多黃色或者黑色的斑點,越長大就變得越樸素。
作為典型的熱帶濕地生物,中南半島大鱉棲息于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沼澤湖泊中,總之棲息地的水域中需要有淤泥堆積,這是因為它們很喜歡藏在淤泥中休息和偷襲獵物。該物種的吻部極長,可以將自己深深地埋進淤泥中,然后伸出吻部呼吸。它們擁有特殊的“咽式呼吸”,其咽部內壁的結構能夠促進水的氣體交換,從而大大延長其潛水時間。
中南半島大鱉的繁殖能力算是還可以,雖然它們需要20個月才能性成熟,但是雌性每年可以產卵3~4次,每次產下5~30枚卵,這些卵自然孵化得126~140天,但人工孵化可減短三分之一。人工養殖下的中南半島大鱉一年可達3斤,3年可超20斤。
生得多,長得快的特性使其在養殖業中具備潛在經濟優勢,但是完全比不上佛羅里達珍珠鱉的效率,因此在我國雖然有人工飼養,但普及度一般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