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首次大授銜,在最高階的元帥軍銜中,劉伯承緊隨朱德、彭德懷、林彪,位列第四,排在賀龍前面,前三位,朱德、彭德懷分別是人民解放軍的正副總司令,林彪戰功赫赫、后來居上。
而第四、第五位的劉伯承和賀龍都屬于老革命,大革命時期都已經名震一方,二人資歷相當,不過,南昌起義的領導人名單中,起義軍參謀長劉伯承是后來被增補排在第五位,起義總指揮賀龍排在第二位,南昌起義對于我黨我軍的歷史意義無須贅述,那么,劉伯承從何事開始,便反超總指揮、奠定了第四元帥的地位了?
北伐戰爭時期(1926–1927年):劉伯承早年在川軍中嶄露頭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與領導瀘順起義,是中共早期獨立掌握武裝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
留學蘇聯(1927–1930年):他在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系統學習現代軍事理論,成為中共黨內少有的“科班出身”將領,為其后續軍事指揮奠定基礎。
長征中的關鍵角色(1934–1935年):作為紅軍總參謀長,他在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巧渡金沙江等戰役中展現出卓越的指揮能力,尤其在遵義會議后協助毛澤東擺脫國民黨圍堵,贏得中央信任。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抗戰爆發后,劉伯承與鄧小平搭檔,率129師開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他指揮的夜襲陽明堡(炸毀日軍24架飛機)、七亙村重疊伏擊戰等經典戰例,展現了靈活戰術和軍事創新。
在根據地建設方面,通過“游擊戰與運動戰結合”的策略,129師發展成為八路軍主力之一,為解放戰爭積蓄了力量,這一時期,劉伯承的軍事理論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黨全軍認可。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年):
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改稱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與鄧小平的“劉鄧大軍”成為解放戰爭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千里躍進大別山(1947年):這一戰略行動牽制國民黨重兵,拉開戰略反攻序幕,雖付出重大犧牲,但為全局勝利奠定基礎。
淮海戰役(1948–1949年):作為總前委成員之一(與鄧小平、陳毅等),指揮中原野戰軍參與殲滅國民黨軍主力,此役被毛澤東稱為“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吃下去了”。
渡江戰役與解放西南(1949年):率第二野戰軍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重慶等地,徹底摧毀國民黨政權。
1950年起,劉伯承主動請纓創辦南京軍事學院,為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培養大批骨干,其軍事教育家的角色進一步鞏固了威望。
縱觀劉伯承軍事生涯,解放戰爭后期(1949年前后)的表現逐漸奠定了他第四元帥的地位,因為這一時期,他已經是戰略方向主帥,率領第二野戰軍馳騁疆場,卓著的戰功使其與彭德懷(一野)、林彪(四野)、粟裕(華東)并列,成為解放軍核心指揮員之一。
黨內軍內高度認可:淮海戰役后,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對其指揮能力曾高度評價。
1955年授銜,元帥排名既考慮戰功,也兼顧其他歷史貢獻(如長征、抗戰),劉伯承的“第四元帥”地位源于其貫穿紅軍時期、抗戰、解放戰爭的持續貢獻和卓越戰功,尤其在軍事指揮、理論創新和人才培養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樣一位深厚資歷、赫赫戰功、理論貢獻、培養人才等各方面綜合型集大成者,位列第四實至名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