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不斷上升,美國坐不住了。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頻繁對華發難,試圖拉攏亞太國家圍堵中國。
于是美方派出高官四處游說,向中方發出一封“戰書”。
王毅外長沒有硬碰,而是用一套出人意料的方式,將這封戰書穩穩接下。
美方“先招后壓”,東南亞警覺防范
7月初,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訪問馬來西亞,表面是例行公事,實則帶著戰略施壓的任務而來。
因為魯比奧手里帶著特朗普政府的一套計劃,意圖拉攏東南亞國家,重組美國在亞太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只是第一站。
緊接著,美方還安排了多位官員前往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等國。
每到一地,魯比奧都重申一個核心觀點:美國需要這些國家在區域經濟安全上“與美國保持一致”。
美方給出的說法是“合作共贏”,但具體要求往往是“調整對華經貿依賴”“限制與中國的合作領域”。
這種表達方式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美方對外戰略中。
過去幾年,美方在與多個盟友接觸時,常常先用“擴大合作”來吸引對話,再轉而提出一系列帶有附加條件的要求。
這種“先招后壓”的策略已成為美方的一種常規手段。
東南亞國家并非對外部施壓沒有警覺。多個國家已經明顯對美國的這種話術產生了防備。
他們意識到,一旦接受美方的條件,在對華關系上就很難再保持自主性。
王毅不接招,用機制化合作“反客為主”
就在美方不斷向東南亞加壓的同時,中國這邊采取了另一種節奏。
中國沒有急著逐一回應魯比奧的表態,也沒有安排高官“逐點澄清”。
王毅外長的行動顯得更加系統,也更加安靜。他并未跟著美方節奏走,而是直接將外交重點放到了多邊機制上。
7月10日,王毅出席了在馬來西亞召開的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也就是“10+3外長會”。會議期間,中國宣布與東盟的“10+1自貿區3.0版”談判完成。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談判成果。
這個自貿區的3.0版覆蓋更廣,規則更細,意味著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貿合作進入新階段。
不僅如此,中國還借“10+3”的多邊框架,把日韓也拉進了制度性協商網絡。這一變化直接打破了美國希望將東盟國家與中國“切割”的設想。
“10+3”機制一直以來都由中國推動,強調區域經濟一體化。而這一次,中國用談判成果向區域國家傳遞了一個清晰信號:合作是有結果的,機制是可依賴的。
相比之下,美方雖然頻頻發聲,但沒有拿出任何制度層面的方案。
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
亞太國家在看,一邊是說做結合,一邊是言多實少。站在哪邊更有利,答案不難判斷。
更重要的是,“10+3”機制不是一次性成果,而是一種持續的平臺。
中國不是靠談判一次性達成所有目標,而是通過機制日復一日地把各國利益維系在一起。
對東盟國家而言,這種制度的穩定性、可預期性,遠比短期政治施壓更有吸引力。
這一切的背后,是中國對區域經濟話語權的穩步掌控。
而美國,卻顯得有些脫節。
魯比奧訪問馬來西亞的同時,媒體注意到,原本美方希望推動的“印太經濟框架”在區域內遲遲得不到響應。
多個國家對其是否能帶來實質性利益表示疑問。
因為這個框架看起來宏大,實際上缺乏制度支撐和具體執行機制。
在“10+3”會議期間,王毅還與日韓外長分別舉行了雙邊會談。
會談談到了供應鏈、安全、科技合作和自貿問題。
日韓雖然和美國是軍事盟友,但經濟上跟中國的關系更密不可分。
特別是韓國的半導體出口和日本的高端設備制造,都難以脫離中國市場。
因此,王毅強調“區域穩定、產業協同”得到了日韓代表的認同。
在東盟與日韓之間,中方已經構建起一個“以機制為基礎、以成果為導向”的穩定合作網絡。
而美方在這一過程中卻顯得越來越孤立。
中美誰贏得了信任?
再看加拿大。
王毅在與加方接觸時直接指出,美方近幾年頻繁以關稅戰和市場壁壘打壓加方。
2025年初,加拿大出口商已多次抱怨美國對木材、乳制品等加國產品加征關稅。
不僅如此,特朗普還在多個公開場合表示要重新審視與加拿大的邊界安排,甚至放出“并入美國領土”的言論。這讓加拿大政府和民間輿論極度反感。
王毅會見加拿大外長阿南德
王毅在會談中沒有使用空泛語言,而是用具體的經濟數據說明中加合作的潛力。
中方提出愿意與加拿大推動綠色能源、農業技術等新興領域的合作,構建互利互信的新伙伴關系。
相比美方“用完即棄”的邏輯,中方這種基于合作的關系定位顯得更有吸引力。
這也引發了加拿大國內對是否應繼續完全依賴美方的重新討論。
事實上,這種離心力并非只在加拿大出現。
近年來,歐洲多個國家也因美方在供應鏈、高科技出口政策上的單邊決定感到不滿。
法國和德國多次在G7場合表達對美國經濟政策的不滿情緒。這些情緒在中方看來,是重塑全球合作格局的重要契機。
王毅這次出手,不光是接下美方的“戰書”,更是順勢推動區域一體化,借局布勢,一舉兩得。
“10+3”只是一個縮影。圍繞它,中方正在推動的是更大范圍的RCEP、數字經濟協定、綠色投資框架等多邊機制。
這些機制不會一蹴而就,但它們正在逐步構成中國主導下的區域經濟新秩序。而美方試圖通過拉攏個別國家、制造對立的方式破局,卻越來越難奏效。
一種是靠制度設計、穩定合作來建立信任。一種是靠壓力和威懾短期達成目標。
中方沒有正面迎戰,卻用一套系統打法把主動權牢牢握在手里。
這才是王毅外長立下的大功——不是喊口號,而是動真格。
美方還在講框架,中方已經開始合作;美方還在比聲量,中方早就拿出了成果。
話術再多,最終還是要看誰能做成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