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內部的嚴重分裂,民進黨政策失誤帶來的經濟下滑。
馬英九直言不諱,痛批賴清德的政策導致兩岸關系的不穩定。
“大罷免”投票臨近,民眾的焦慮不斷升溫,誰能打破這種僵局,帶領臺灣走出困境?
作者-楊 編輯-楊
馬英九毫不客氣地指責賴清德在兩岸關系中的政策失誤,稱賴清德的言行是導致臺灣局勢不穩定的根本原因,過去兩岸的和平局面在賴清德的執政下搖搖欲墜,臺灣民眾不僅要面對兵役延長,還要忍受日益惡化的經濟局勢。
賴清德的“親美”政策,明明已經讓臺灣與中國的關系進一步惡化,卻始終沒有任何切實的措施來解決眼前的問題,臺積電的遷移事件,原本是賴清德推動的一項經濟政策,但結果卻成了臺灣經濟的重大失誤。
臺積電不再是臺灣經濟的中流砥柱,而是美國經濟政策的附庸,民眾的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上升,島內的經濟支柱也在悄悄地坍塌,更讓人不解的是,賴清德面對美國的壓力,不僅未能展現出應有的堅韌,反而是“賣臺”行為的助長者。
臺積電搬遷至美國,正是他未能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的結果,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賴清德的政策已然讓臺灣走上了一條死胡同,民眾苦不堪言,卻得不到任何來自政府的有效回應和解決辦法,賴清德的另一項罪行,便是他推行的所謂“大罷免”行動。
馬英九指出,這一政策其實就是“綠色恐怖”的一種表現,利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制造社會的恐慌氛圍,進一步加劇了臺灣社會的分裂,原本應該團結臺灣的政策,反而讓島內的政治局勢愈加割裂,民眾之間的對立也越來越明顯。
賴清德的“打壓異己”策略,無疑讓臺灣民眾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社會愈發不安定,連日常的生活也變得難以平靜,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蔣萬安在面臨兩岸關系惡化的情況下,并沒有站在國民黨的強硬立場上,反而在與賴清德的公開對話中選擇了模糊的立場。
他在活動中提到“我們是一家人”,這一言論明顯與國民黨應有的態度背道而馳,蔣萬安在關鍵時刻的反應,無疑為民進黨提供了攻擊的口實,也讓他自身的政治人設陷入了危機,賴清德毫不留情地反駁了蔣萬安,表示對“團結”的呼吁毫無意義,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更是搖擺不定。
蔣萬安的態度轉變,讓人對國民黨的未來產生了巨大的疑慮,作為國民黨的未來代表,他本應引領黨內的力量進行清晰而堅定的反擊,卻在關鍵時刻軟弱無力,民進黨迅速拆穿了蔣萬安的“人設”,指出他不過是因為權力焦慮才在關鍵時刻選擇模糊立場、搖擺不定。
國民黨內的紛爭和分裂,也因為蔣萬安的舉動而愈發嚴重,隨著“大罷免”投票臨近,國民黨內部的混亂情況愈發顯現,各派系之間的博弈越來越明顯,黨內的立場無法統一,導致在關鍵時刻反應遲緩、動作不果斷。
原本應該成為國民黨重拾民眾支持的機會,卻因為黨內的內斗和分裂,顯得格外無力,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矛盾早已不是新聞,蔣萬安與馬英九的立場對立,早就讓兩派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馬英九直言,蔣萬安的軟弱導致國民黨無法在“大罷免”中形成有效的統一聲音,這也表明了國民黨在兩岸關系上的根本性缺失。
臺灣的兩岸關系已經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民進黨執政下,臺灣與中國的關系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愈發緊張,民眾的生活也愈加艱難,賴清德的政策已經讓臺灣的國際地位陷入孤立,不僅在經濟上失去了臺積電等關鍵企業的支持,政治上也失去了兩岸和平的基石。
而國民黨,原本應該擔當起應對這一切的責任,卻因內部的分裂與斗爭,錯失了轉危為安的機會,蔣萬安與馬英九的矛盾暴露了國民黨的政治不穩定,民眾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支持度逐漸下滑,綠營的力量日漸壯大。
當前臺灣的政治局勢不僅危機四伏,而且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從賴清德的政策失誤,到蔣萬安的搖擺態度,再到國民黨內部的混亂,臺灣已經無法再承受更多的政治動蕩。
面對日益惡化的兩岸關系,國民黨需要迅速找回自己的立場與方向,否則將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機,而島內民眾,則不得不面臨政治局勢的堪憂未來,島內的未來在眼前變得更加難以預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