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半決賽女籃輸日本。
日本女籃投瘋了,全隊三分球34投16中,命中率高達47.1%。
深圳的臺風、暴雨,注定讓今夜很凄冷,現場觀戰的我,被淋成了落湯雞。
輸球且下雨,沒法找個地方快樂一下。回到家洗個熱水澡,趁著還在那樣的情緒里,胡亂寫點什么吧。
我記得,從深圳市體育中心籃球館座位走到上車地點的那段路,格外漫長。
因為主場輸球,身邊絕大多數人都低頭不語。
當我走到出口的時候,一位大概6歲的小女孩打破了平靜,問她媽媽:“媽,你傷心么?”
她母親說:“當然啦!那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隊啊。”
小女孩還小,相信多年以后,她會明白中國女籃vs日本女籃的意義。
那是多么樸素的對話啊。
輸球,難受是一定的。
但如果帝哥只一昧地發泄,是沒有意義的。怪某位球員,或者主教練,也沒有意義。
那大晚上講點什么呢?
回答幾天前寫在文末的一個“高大上”問題吧:“咱中國人,應該適合打怎樣的籃球?”
經歷了這么一場輸球,你身邊一定會有這樣的球友問:“咱什么時候能學日本,什么時候能有后衛像田中心那樣牛逼?”
朋友們,要明白一件事:贏日本比學日本簡單。
咱上一屆亞洲杯贏沒贏?亞運會決賽贏沒贏?
輸球不是最鬧心的,鬧心的是,中國籃球似乎不知道應該打怎樣的籃球...
從現在的籃球潮流來說,那版本一定是高快準。NBA是不是高快準?歐洲籃球是不是高快準?
你一定會想著反駁我:“人家日本怎么是小快靈呢?”
朋友們,你以為田中心不想長到1米8么?你以為河村勇輝不想擁有趙睿的尺寸么?
朋友們,你以為日本籃球不羨慕我們有韓旭、張子宇這種尺寸的內線么?
他們是國內選材受限,沒辦法。
咱大,好苗子一定是比對面多的。
但咱們呢,男籃和女籃,成年國家隊和青年隊,暴露的毛病是一樣的:
當快速傳導、精準三分、無限換防,這些元素構成了當代籃球的全球語匯的時候,我們只會依賴高度打球。
投籃,絕對是傳統籃球現代籃球最重要的,能投并投得進。
不管男籃還是女籃,不管是成年隊還是U19,如果你還重點培養沒有籃的小后衛,一定不行。
所以,我特別不理解宮魯鳴指導的這個表達:
“李緣是一位年輕的老隊員,年紀不大但已經參加過兩次奧運會,我認為她是未來接過中國隊大旗的人,帶領隊伍前進。”
不是針對李緣,而是針對她這個風格類型的球員,打世界大賽就是不行。
男籃那邊的例子,就不贅述了。
人家19歲的田中心,能面對防守運著投籃,我們的呢?
永遠要相信,在同一片土地上,訓練體系、理念的問題,男籃女籃都一樣。
是咱們的球員不認真練習呢?永遠別這樣覺得。
什么是基本功?能在這種比賽里發揮出來的才是。
那我們的問題在哪?沒辦法解決訓練和實戰的關系。
還是回到以前的老話題:我們練的東西,是不是和實戰緊密結合?咱們的國家隊球員,一年能打幾場有鍛煉價值的比賽?
日本的田中心,超級高水平,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吧?人家訓練就這么投...
回到上面說的理論,贏日本比學日本簡單。
并不是說我們有張子宇、韓旭、李月汝這么好的中鋒,就不用了!
非得和日本一樣用小個子?抱這種看法的人,絕對有毛病。
有大中鋒,一定要好好用。
但是,應該怎么用?應該怎么發揮我們的身體能力優勢?我們的鋒線尺寸,就可以媲美日本女籃的五號位。
那怎么贏日本?最后我亂寫兩條:
一、咱擁有世界級內線。(不喜歡如果,但如果今晚的韓旭是剛從美國回來的那個狀態,如果李月汝在陣中,咱還是很有希望的...)
二、咱培養后衛的水平和能力,我很悲觀。
不管男籃女籃,后衛都太磨嘰球了,太多的原地運球做選擇,你去看看U19,是不是一樣?都是一個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
因此從追求成績的角度,女籃也可以考慮在世界杯到來之前歸化一名后衛。我知道,很多人接受不了,但現在的世界籃球,歸化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
三、上面的兩點,都是短期視角。
從長遠講,還是理念的轉換問題。
我們在擁有高度優勢的同時,怎么擁抱這個時代,也變得更快、更準?
這一堆問題,我這種球盲都能看出來,姚明當籃協主席的時候,他能不知道么...問題就在于,目前是無奈的,無解的。
那句話怎么說來著?
聽過很多道理,懂得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