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記者深入扎波羅熱前線,采訪俄羅斯空降部隊一個專門負責反無人機任務的連隊。這支在當地部署的特種部隊,近日在赫爾松地區成功擊落多架烏克蘭無人機。
烏軍向頓涅茨克的俄軍陣地發射導彈
通過采訪,記者從俄軍那里挖掘到一個關鍵信息,這也是個大問題:無人機敵我識別太難了。俄軍面對烏軍無人機的襲擾,解決方案簡單粗暴:飛進來的統統打下來。
副連長透露,無人機難以有效區分敵友,任何進入己方禁區的無人機,只能視作潛在威脅并予以擊落。但這種做法顯然有弊端,那就是作戰過程中,誤擊己方無人機的風險很高。
不得不說,無人機敵我識別存在瓶頸,將是中國在烏前線獲得的一個重要信息,在未來能給解放軍作戰帶來巨大啟發。中方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在未來作戰中做好準備。
鳳凰衛視報道
首先,重視敵我識別技術研發。中國在此領域已有一些進展,如解放軍已經研發出車載和無人機機載的毫米波識別系統。應繼續加大研發投入,提升識別精度和可靠性,拓展識別距離和范圍,才能確保在復雜戰場環境下,快速精準地分辨誰是敵人誰是自己人,不至于誤傷。
其次, 強化無人機作戰體系建設?,F在解放軍搞的是無人-有人協同,意思就是讓無人機和人搭檔著來。這個模式需要進一步完善。
通過信息融合,將無人機巧妙整合到作戰網絡中,進而與其他作戰單位聯動。這樣,指揮官能借助強大的人工智能支持快速決策,提高整體作戰效能,降低對單一無人機識別的依賴。
烏對俄無人機操作指揮中心實施精確打擊
再有,需要提升自主識別能力。無人機如果能自己區分敵我、自動攻擊,那才叫真正的靠譜,尤其是在通訊可能會被干擾的戰場上。
這方面,國防科技大學通過大量模擬訓練,提高無人機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自主越障、自主編隊、敵我識別和自動攻擊能力。這些進步將確保即使在通信中斷的情況下,無人機仍能依靠自身算法完成任務,從而減少對外部設施的依賴。
此外,綜合運用多種反無人機手段,才是明智之策。解放軍可以靈活運用雷達監測、電磁干擾、激光武器等多種反無人機技術。
例如,在應對可能的無人機蜂群攻擊時,可以先用電磁干擾切斷其通信鏈路,然后利用激光武器展開精準打擊。
鳳凰衛視報道
最后,還得加強戰場管理。明確無人機活動區域和禁區,建立完善的戰場無人機管控機制,加強各作戰單元之間的通信與協同,確保飛行路線和任務信息共享,以減少因信息不暢導致的敵我識別困難,都是促進無人機有效作戰的基礎措施。
總的來說,中國在觀摩他國軍事行動時,不僅要學別人的長處,更要看到它們的問題,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面對現代戰爭的新挑戰,技術和戰略上都需步步為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當前,俄烏局勢仍不明朗。美國對俄政策出現顯著轉向,向烏克蘭輸送“愛國者”導彈系統,威脅對俄羅斯征收100%關稅,并提出在50天內達成和平協議的要求。
美方這種反復無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局勢的復雜性,難以為俄烏局勢和談判進程產生實質性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