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際上有很多城市將「設攤經營」視作激活“旅游生命力”的重要抓手,用充滿煙火氣的市集場景串聯起“在地文化與旅游體驗”,讓流動的攤位成為城市遞給游客的“鮮活名片”。
從紐約布魯克林跳蚤市場里的二手黑膠唱片與手作飾品同臺,到巴黎瑪萊區露天市集里的奶酪攤香氣和古董攤位物件的相映成趣,再到東京筑地屋臺夜市的鐵板燒滋滋聲混著居酒屋的吆喝,這些城市的實踐早已證明,「設攤經營」絕非簡單的“擺攤賣貨”,而是通過攤位的靈活性、商品的在地性、互動的即時性,為城市旅游注入了不可復制的場景價值——它讓游客從“打卡式觀光”轉向“沉浸式體驗”,讓城市旅游從“看景點”延伸到“品生活”,最終以低成本、高互動的方式,持續滋養著旅游生態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成為國際公認的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之一。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座城市是如何讓「設攤經營」成為其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日本札幌雪祭中的「設攤經營」
日本札幌雪祭(Sapporo Snow Festival)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冰雪盛典之一,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其“設攤服務”不僅是雪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通過“文化融合+精細化管理+沉浸式體驗”成為國際典范。
札幌雪祭自1950年創辦以來,已發展為全球四大冰雪節之一,主會場大通公園、薄野會場和TSUDOME會場形成“雪雕觀賞+美食體驗+娛樂互動”的立體空間。而在整個雪祭期間,有近300個臨時攤位集中在大通公園和TSUDOME會場周邊,其中大通公園以大型雪雕為背景,攤位沿1.5公里長的主干道分布;TSUDOME會場則結合冰雪樂園,設置雙球雪人、滑雪臺等互動設施,攤位圍繞游樂區布局,形成“邊玩邊吃”的動線。
下圖:入夜后的大通公園,圍繞大型雪雕兩側沿主干道排列的“設攤服務”(圖源:hokkaido.letsgojp.cn)
這個擺在冰天雪地中的最浪漫“設攤服務”深度融合了冰雪藝術與在地文化:
在美食與設計方面,攤位主打充滿地域特色的北海道標志性美食,如蟹料理、札幌味噌拉面、海鮮丼等,部分攤位更是直接使用新鮮捕撈的北海海鮮,如薄野會場的冰雕中鑲嵌螃蟹、墨魚等食材,形成“食材即展品”的視覺沖擊。與此同時,這些攤位在物理空間的設計上,也充分融入冰雪元素,如部分攤位采用透明冰磚搭建墻體和頂棚,內部嵌入LED燈光,夜晚呈現晶瑩剔透的夢幻效果;或是結合雪雕主題中的動漫角色,增強辨識度,讓游客在品嘗美食時可觀賞動態光影表演,形成多感官聯動體驗。
下圖:2025年2月的札幌雪祭-薄野會場,在冰雕中鑲嵌螃蟹等食材,形成“食材即展品”的視覺沖擊(圖源:youtube)
在文化賦能方面,主辦方會優先引入本地非遺手工藝者,如“傳統和紙燈籠”制作體驗區,通過現場制作和講解,來傳播北海道原住民文化。與此同時,這些攤位還會與雪祭同期活動深度結合,如在國際雪雕比賽現場設置咖啡和甜品攤位,供游客休息觀賽;在音樂會舞臺周邊開設小吃攤,形成“藝術+美食”的消費場景。
下圖:2025年2月的札幌雪祭-國際雪雕比賽現場的各種美食攤位(圖源:youtube)
而藏在這場精彩紛呈的札幌雪祭“設攤服務”背后的,是其長期秉持“精細化流程與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管理模式,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1.準入機制:嚴格篩選與文化優先
?申請流程:攤位需提前6個月向雪祭實行委員會提交申請,內容包括產品方案、攤位設計圖、衛生許可證明等。委員會優先審核本地商戶和非遺項目(雪祭實行委員會與北海道大學合作,為非遺手工藝者提供設計培訓和品牌推廣支持,幫助傳統技藝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確保文化真實性。
?動態輪換:每年更新約30%的攤位,引入新興品牌和創新產品,如2025年某攤位推出的“豪華咖喱面包”,6個小時內賣出11208個,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現象級爆款。
2.衛生規范:標準化與科技賦能
?垃圾分類:所有攤位均配備封閉式垃圾回收箱,分為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如飲料瓶)、廚余垃圾三類,每日由專業公司定時收運。游客用餐區設自動感應垃圾桶和紫外線消毒裝置。
? 即時清潔:雪祭期間,主辦方雇傭100余名清潔人員,每30分鐘對用餐區進行清掃,確保地面無積雪、油污殘留。
3.安全保障:物理隔離與智能管理
? 空間劃分:雪雕觀賞區與攤位區通過冰墻、警戒線物理隔離,攤位間距嚴格控制在3米以上,并設置單向通行通道,避免人流對沖。
?消防與應急:每個攤位配備便攜式滅火器,會場周邊設置醫療站和應急通道,工作人員接受急救培訓。2025年雪祭期間,有一個攤位因電路故障引發小火,5分鐘內即被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
4.數字化支持:實時信息與便利支付
? 導航與預約:官方APP提供攤位地圖、實時人流熱力圖和排隊預估功能,游客可在線預約熱門攤位,以減少等待時間。
? 支付便利:支持現金、信用卡、移動支付(如Suica卡),部分攤位推出“雪祭限定”電子優惠券,刺激二次消費。
下圖:2025年2月的札幌雪祭-某攤位推出的“豪華咖喱面包”,在6個小時內賣出11208個,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圖源:youtube)
札幌雪祭的“設攤服務”可謂是一場“經濟效益與城市品牌的雙贏”,2025年雪祭期間,TSUDOME會場的“豪華咖喱面包”攤位單日銷售額達4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3萬元),較日常增長近300%;大通公園的蟹料理攤位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營業額占該商戶全年收入的約40%。同時,雪祭期間,札幌市酒店入住率高達95%,餐飲、交通等關聯產業收入增長超過25%,直接拉動經濟約500億日元。
此外,在文化傳播和城市形象展示方面,雪祭通過CNN、BBC等國際媒體報道,2025年全球社交媒體話題量超10億次,“札幌市”的國際搜索量同比增長180%,這股超強傳播陣容讓雪祭的「設攤服務」為本地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了一個最佳展示窗口。
由此可見,札幌雪祭的「設攤服務」不僅是單純的商業行為,更是城市文化和旅游的載體。通過“冰雪+美食+藝術+技術”的多維融合,它成功將街頭經濟轉化為城市品牌資產,用“煙火氣”吸引人氣助力旅游。
上海長寧區的「設攤經營」
上海對于“設攤經營”也在不斷探索中,《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從2022年12月施行至今,各區明確劃定可從事設攤經營活動的公共區域已達到815個,集市、分時步行街、早餐車、外擺位……這些設攤經營活動承載著人們對一座城市“煙火氣”的渴望。
具體到長寧區。近日,長寧區新發布了公共區域設攤服務地圖2.0版,將設攤區域數量由原來的46處增加到69處,新增點位中既有上生·新所、大融城等大型商業體,以及愚園路、武夷路等特色街區,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設攤布局。
凱田路的潮流市集、愚園路的文藝攤位、番禺路的特色小店……這些街區不僅成為市民游客的打卡勝地,更帶動了區域消費升級。2023年國慶期間,海粟文化廣場5天設攤活動吸引2.5萬人次客流,單一商鋪日平均營業額達4萬元,較日常翻倍;尚嘉中心十周年設攤活動4天內,集市日均客流量2000人,占商場整體客流的五分之一。在上生·新所,蘭巴赫圍繞泳池打造的5家特色餐廳成為“網紅打卡地”。44張外擺位中,Tiffany藍配色的POOLSIDE餐廳將60%經營面積留給戶外。餐廳通過加裝吊扇、鼓風機、暖燈等設施,營造“城市微度假”氛圍,今年5月周末時段翻臺率高達六七輪。同樣位于上生·新所的開吉茶館,五分之一面積的外擺位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營業額,不少外國游客專程選擇外擺位體驗中式茶飲。
在釋放商業活力的同時,各街鎮還結合區域特點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如“現所·創邑MIX”的“天山夜市”要求餐飲商戶外擺位向內退界設置,并在22時后嚴格控制噪聲和光污染;緊鄰居民區的幸福里,商戶主動在夜間22時前結束營業,采用柔和燈光降低對居民的影響。
原創作者: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撰 稿:嚴 含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