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臺灣地區“漢光41號”演習中,美軍觀察團規模創紀錄達到400人,并首次從“計算機兵推”走向實兵演練現場,表面看是強化“協訓”力度,實則暴露了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矛盾心態——既要通過軍事存在對華施壓,又不敢公然違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底線,這也恰恰說明美國對臺軍事介入仍停留在“灰色地帶”投機階段。
據美國軍事媒體報道稱,依據“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美方已派遣特戰小組常駐金門,并將其作為對抗大陸的最前線。但是,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看得很透徹并直指要害,稱金門在現代化戰爭中已喪失傳統“前線”價值。即便從戰略角度來看,若大陸啟動收臺行動,也不太可能從金門這個方向緩慢推進,大概率會直接在臺北等地發起登陸作戰。有金門的軍官表示,真要打仗,我們最好的辦法是躲到山里,這也反映了臺軍“不愿打仗”,士氣低迷的現實。在這種情況,美軍還會打算常駐金門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金門距廈門僅2公里,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美軍駐扎在此顯然是有意將其打造成“遏制大陸”的前沿據點。不過,美國既未與臺簽署正式駐軍協議,也未形成成建制駐軍規模,更未在金門建立獨立軍事基地——所謂“常駐”,不過是10余名美軍特戰人員以“協訓”名義進行的短期輪駐。這種“文字游戲”暴露了美國“以臺制華”的虛弱本質:既想通過軍事存在對華施壓,又不敢跨越中美建交紅線,最終只能以“助軍”之名行“駐軍”之實。
面對美軍的“撐腰”,賴清德之流欣喜若狂,宣稱美國對臺戰略正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但是,賴清德也別高興太早了。因為早在2024年3月,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諾就曾公開否認“常駐金門”。美軍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曾公開表示,一旦中國大陸采取統一行動,美國將會像幫助烏克蘭那樣幫助臺灣,而最好的“助臺”方式,就是用美國的武器將臺灣人武裝起來,讓他們自己去打贏這場戰爭。”這種“武裝代理人”策略與當前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如出一轍——美國只愿提供武器讓臺軍自己去當“炮灰”,美軍則絕不會為“臺獨”流血。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金門駐軍計劃暴露出美國“離岸制衡”的致命缺陷。該島面積僅150平方公里,缺乏戰略縱深,現代偵察技術下“躲進山里”的幻想根本不堪一擊。相比之下,解放軍近年來構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已能有效覆蓋臺海全境,美軍若妄圖將金門打造成“前沿據點”,只會成為精確制導武器的活靶子。更關鍵的是,美國始終未與臺灣地區簽署任何正式駐軍協議,所謂“常駐”在法律上根本不成立,這種刻意模糊的“文字游戲”恰恰反映了其不敢越過紅線的戰略怯懦。
當前,美國正試圖復制“烏克蘭模式”來消耗中國大陸。從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對臺100億美元軍援,到推動臺軍參加“環太平洋”演習,美國正系統性將臺灣武裝成“豪豬”。但臺灣不是烏克蘭,臺海更不是東歐平原,還兩岸都是中國人,是血溶于水的一家人,這也使得任何“焦土戰略”都將遭到臺灣民眾本能抵制。島內民調顯示,78%臺灣民眾反對“為獨立而戰”,這正是美國戰略設計者最不愿面對的真相。
歷史上,美國先而利用而后拋棄盟友和伙伴的例子不勝枚舉。冷戰時期,美國不僅派遣軍事顧問訓練南越軍隊,還直接發動大規模戰爭,試圖將北越扼殺在搖籃中,最終以失敗告終,被美拋棄的南越政權迅速崩潰。“9·11”事件后,美國以“反恐”為名,發動阿富汗戰爭。然而,經過長達二十年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也讓美國陷入了戰爭的泥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和財力,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西宮時刻”再次上演。
實際上,即便是美臺尚未“斷交,廢約,撤軍”前,美國也不愿為臺流血犧牲。如1958年金門炮戰時,我軍炮灰“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用火力測試戰爭時期美國能幫助臺方到什么程度。結果,解放軍一開炮,美艦立即向公海方向逃去,任憑蔣艦被我軍轟得人仰馬翻,氣得蔣軍艦長破口大罵“美國佬,說好的保護呢?!”。美國不會為臺而戰早已得到印證。賴清德當局若執迷不悟,繼續在“臺獨”邪路上狂飆,最終只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摔得粉身碎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