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明白這件事,得先認識這兩位主角。侯寶林,1917年出生在北京,滿族人,小時候家里窮得叮當(dāng)響,靠賣藝混口飯吃。
他先學(xué)過京劇,后來改行說相聲,憑著一股子鉆勁兒和天分,硬是在20世紀50年代闖出了名堂。
那時候,他把相聲從街頭巷尾帶進了大舞臺,融進了時代味兒,讓老百姓聽著既親切又有新鮮感。他的代表作像《醉酒》《戲曲與方言》,到現(xiàn)在還常被提起。
他不光會表演,還研究相聲理論,寫書、收徒,把這門藝術(shù)推到了新高度。1993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75歲,留下的遺產(chǎn)影響了好幾代人。
他跟侯寶林風(fēng)格不一樣,但對傳統(tǒng)的堅持一點不輸。馬三立活得長,2003年在天津去世,享年88歲,從藝80年,晚年還上了告別演出,實打?qū)嵉摹疤┒贰薄?/p>
這兩人有個關(guān)鍵區(qū)別:輩分。相聲界有嚴格的師承和輩分講究,馬三立是“壽字輩”,侯寶林是“寶字輩”,按規(guī)矩,馬三立比侯寶林高一輩,是他的師叔。
這輩分不是隨便排的,是藝人們?nèi)胄邪輲煻ㄏ聛淼模碇Y歷和地位。明白了這個背景,再看那張合影的事兒,就不難懂了。故事發(fā)生在1980年代的天津。有一天,馬三立、侯寶林、楊少華和劉文亨四位相聲演員湊到了一塊兒,打算在一家老字號照相館拍張合影留念。
這本來是件挺平常的事兒,可拍著拍著就出了岔子。照相館老板認出了侯寶林,畢竟他在全國名氣大,算是相聲界的“頂流”。
這事兒看著挺逗,但馬三立發(fā)火可不是沒理由的。核心就在于相聲界的輩分和規(guī)矩。
相聲這行當(dāng)傳承了幾百年,規(guī)矩多得不得了,尤其是輩分,那是鐵打的講究。師徒關(guān)系定了輩分,輩分定了地位,地位定了誰該坐誰該站。
馬三立是“壽字輩”,在場所有人里輩分最高,按規(guī)矩他坐著是天經(jīng)地義。侯寶林雖然名氣大,但他是“寶字輩”,在馬三立面前得敬著點。
老板讓他坐,可能出于尊重他的成就,可這已經(jīng)有點踩線了。楊少華呢,自稱跟侯寶林同輩,也想坐,可他的輩分壓根兒站不住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