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每當以色列空襲敘利亞,中國外交部總是第一時間"強烈譴責"。
這次卻出奇安靜,大馬士革硝煙四起,中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主權應被尊重",連"武力"二字都不愿提。
為何朱拉尼仍要冒險?為何中方一反常態未明確反對?
作者-水
4小時生死時速
7月16日深夜23:47,距離法庭宣判還有4小時。
就在耶路撒冷法官準備對內塔尼亞胡瀆職案做出關鍵裁決時,F-35I戰機的引擎聲劃破了大馬士革的夜空。
這絕不是巧合。當鉆地彈精準穿透敘利亞國防部大樓的那一刻,另一邊的法庭審理被迫緊急暫停,所有人的注意力瞬間轉向中東這場突發沖突。
內塔尼亞胡再次用戰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寶貴的喘息時間。
過去兩年多,這位四面楚歌的總理已經將此招爐火純青。
從加沙到黎巴嫩,從紅海到伊朗,每當司法壓力逼近,以軍的戰火就會適時點燃,國內的抗議聲浪也隨之平息。
這次對敘利亞的空襲同樣遵循著這套政治生存邏輯:只有讓戰爭永續,這位領導人才能暫時擺脫法庭追責。
但這次的空襲透露出微妙的克制。
導彈刻意避開了朱拉尼的總統府,只摧毀周邊次要建筑,敘高層傷亡為零。這完全不符合以軍斬首行動的一貫準則。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的聲明暴露了真實意圖:"不允許敘利亞德魯茲人受到傷害",實則是向朱拉尼政權發出的最后警告。
這場精心策劃的"警告秀"有著雙重目的。
對內,它為內塔尼亞胡贏得了轉移司法危機的時間窗口;對外,它向敘利亞新政權明確傳遞了不可逾越的紅線。
朱拉尼48小時內從"占領者"淪為"撤退者"的戲劇性轉變,正印證了這種警告的有效性。
當以色列的鉆地彈落下時,這位"大總統"不得不緊急下令從蘇韋達撤軍,從勝利的喜悅跌入外交孤立的深淵。
6個東突分子換來的代價
朱拉尼政權的最大失算,是踩中了中國的紅線。
今年3月,敘利亞新政府悄然將6名"東突"分子任命為國防部高級將領,其中兩人甚至被授予準將軍銜。
這個看似內政的人事任命,實際上是朱拉尼向美以遞交的一份血腥投名狀。
中國的反應很嚴厲。
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中國代表耿爽罕見動怒:"絕不允許恐怖分子披著官方外衣危害他國!"這番話言辭激烈,在外交場合極不尋常。
但朱拉尼政權對此置若罔聞,繼續在中美間下注,試圖通過割讓主權換取西方認可。
中國外交部的態度隨之發生微妙而關鍵的轉變。
對比過去以色列轟炸大馬士革機場時中方的強烈譴責,這次面對總統府周邊的空襲,發言人僅表示"敘利亞主權應被尊重"。
從"強烈譴責使用武力"到"主權應被尊重",措辭的微妙變化傳遞出清晰信號:當敘利亞政府與恐怖組織深度綁定,中國的"中立"本身就是一種立場。
朱拉尼的外交豪賭徹底失敗。
他既未贏得西方的完全認可,更永遠失去了中俄的外交庇護。當敘利亞的防空系統在以軍面前形同虛設時,朱拉尼才意識到孤立的可怕。
俄羅斯撤走了最后一套S-300防空導彈,中國援建的JY-27反隱身雷達早在數月前被摧毀,殘余的鎧甲-S1防空系統要么被庫爾德武裝拆解轉賣,要么在郊外生銹腐蝕。
敘利亞在以色列空軍面前如同"裸身行走的標靶"。
更致命的是內部撕裂,敘利亞南部德魯茲人聚居區竟然升起了以色列國旗,數百名以色列德魯茲公民越境參戰。
當朱拉尼在全國講話中高喊"拒絕分裂"時,他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在分崩離析。
小棋子如何撬動大格局?
蘇韋達這個巴掌大的地方,卻成了解讀中東大國博弈的關鍵密碼。
表面上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義憤填膺地譴責以色列"借德魯茲人之名行分裂敘利亞之實",儼然一副替敘利亞撐腰的姿態。
但精明的蘇丹心里打著另一筆賬:如果敘利亞南部被以色列控制,庫爾德人下一步就可能向南推進,土耳其南部邊境將承受更大壓力。
埃爾多安的聲援聽起來是在替敘利亞出頭,實際上是在護自己后院安全。
為了防止庫爾德勢力坐大,土耳其必須在敘利亞建立"戰略緩沖"。表面上是制衡以色列,實則是為自己的安全考量未雨綢繆。
土耳其的算盤打得明白:誰掌控敘南,誰就有話語權。
俄羅斯的力不從心則更加明顯。
深陷烏克蘭戰爭泥潭的莫斯科,已經無力在中東維持過去的影響力。當S-300防空系統被悄然撤回時,克里姆林宮給出的解釋是"進行維護升級"。
但明眼人都看得清楚,這不過是體面撤退的外交辭令。
敘利亞前總統巴沙爾在莫斯科當起了"寓公",盡管國內有人期盼他東山再起,但以色列已經放話:只要巴沙爾的專機進入敘利亞領空,必定擊落。
這位曾經挺過十年內戰的強人,如今只能在異國他鄉倒兩杯咖啡:一杯敬過去,一杯敬死亡。
伊朗同樣有心無力,國內動蕩不安,革命衛隊連軍費都捉襟見肘,哪還有余力遠程支援敘利亞?
當傳統的地區強權都各自顧不暇時,中東的權力真空開始顯現。
以色列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敢在蘇韋達問題上不留情面。
既無俄羅斯的強力阻攔,又失去中國的外交庇護,內塔尼亞胡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對以色列而言,一個分裂卻可控的敘利亞,遠比阿薩德勢力卷土重來或"伊斯蘭國"死灰復燃更符合自身利益。
下一顆子落向何方?
中東正在步入"后美國時代"的關鍵轉折期。
當美國在中東收縮力量,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潭,新興力量正在重塑這片古老土地的政治版圖。就在以色列空襲敘利亞的同一天,中國在天津接見伊朗外長的畫面傳遞出無聲但有力的信號。
大國博弈的天平正在悄然移動。
中國這次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現實主義轉向,標志著其外交政策的深度調整。
過去,北京往往基于反對外部干涉的原則,在敘利亞問題上與莫斯科保持高度一致。但朱拉尼政權與恐怖組織的綁定,觸碰了中國在反恐問題上的核心利益。
這種立場調整反映出一個更加成熟的外交理念:原則性與現實性的平衡,既要維護國際法基本準則,又不能容忍核心利益被挑戰。
未來中東格局的重構將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是傳統盟友關系的松動。美以關系雖然依舊牢固,但特朗普政府對中東事務的有限介入,給了地區國家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
其次是新興力量的崛起。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開始在政治安全議題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小國生存策略的根本重構。
敘利亞的遭遇為其他中小國家提供了深刻教訓: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時,必須清楚自己的底線和紅線,不能為了短期利益而觸碰大國的核心關切。
對于朱拉尼而言,當前的困境既是外交失誤的結果,也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那些在廢墟中翻找親人照片的敘利亞人,等不來以色列鉆地彈停止墜落,也等不到朱拉尼承諾的勝利曙光。
他們只能等來又一輪大國博弈的汽笛聲,在歷史的洪流中艱難求存。
中東的戰爭沒有贏家,只有幸存者。當硝煙散去,和平與發展才是這片土地最深切的渴望。
結語
復雜的國際博弈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和不可觸碰的底線。
中東正步入"群雄割據"時代,新秩序在舊格局廢墟上緩慢重建。
面對這個變化的世界,你認為小國該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