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阮占江 帥標 通訊員 李英洲
如何將千頭萬緒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湖南省湘鄉市梅橋鎮交出了一份創新答卷。該鎮通過高標準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構建“1+4+N”協同機制,整合人大代表、老黨員、“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形成全域覆蓋的調解網絡。
織密網絡:資源整合“一盤棋”
針對基層矛盾點多面廣、涉及部門多的特點,梅橋鎮打破綜治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高標準建成鎮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人民調解委員會)。中心創新推行“1+4+N”協同模式,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統籌協調,綜治、信訪、司法、調解4部門常駐,法庭、派出所、婦聯等N個部門按需聯動。同時,將工作觸角深度下沉至村級,整合人大代表、村“兩委”干部、老黨員、“法律明白人”及群團組織力量,構建覆蓋全域的村級調解網絡。這支“接地氣”的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鄰里之間,及時化解家庭、鄰里等源頭性糾紛,形成了“鎮村聯動、縱橫貫通”的全域調解新體系。
精準溯源:關口前移“治未病”
梅橋鎮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做實精準排查與溯源治理。一方面,優化網格管理體系,選配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與年輕干部組成網格員隊伍,開展常態化、精細化巡查,第一時間捕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同時,引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嵌入網格,發揮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在“家常式”走訪中感知民情、收集風險點。另一方面,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村兩委”“法律明白人”、專職調解員常態化入戶走訪,宣講政策法規,主動排查化解矛盾隱患。例如,橫鋪村網格員巡查時發現兩戶村民因道路修建通行問題爭執激烈,立即上報并聯動村干部、調解委員會,并邀請熟悉情況的老黨員現場調解,經過耐心工作,成功化解了這起潛在的鄰里沖突,有效防止了事態升級。
規范創新:調解賦能“見實效”
提升調解工作規范化專業化水平是梅橋鎮的關鍵一招。該鎮創新推行“矛盾糾紛調處十步法”,對受理、取證、交辦、反饋等環節實施標準化流程管理,嚴格落實“一案一檔”,規范法律文書,確保調解一件、規范一件、生效一件。在規范基礎上,靈活引入多方力量,探索“模擬法庭”調解模式,通過營造莊重氛圍、明晰責任劃分,有效提升調解權威和當事人認可度。在調處白洋村一起復雜的贍養糾紛時,調處中心便啟用了“模擬法庭”,邀請法官擔任“審判員”,組織當事人在莊重環境下陳述事實、厘清責任。經過情感疏導和責任教育,老人兒子、兒媳認識到自身問題,當場達成并簽署贍養協議,避免了老人被迫起訴的困境。
長效固本:機制護航“促和諧”
為鞏固治理成效,梅橋鎮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推行“雙軌制”治理工程,一是深化“村規民約+”行動,全鎮13個村建立“一戶一檔”,強化村規民約的規范引導作用;二是創建“平安積分”系統,以積分獎勵激勵村民參與基層治理。同時,深化網格員、信息員、調解員“三員共治”模式,常態化入戶開展宣教和民意收集。對已調解案件,人民調解委員會定期回訪,跟蹤當事人心理動態,嚴防糾紛復發反彈。此外,聯合司法所、派出所加大普法力度,深入學校、企業、市場等重點場所開展多樣化法治宣傳,引導居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營造尚善尚法的良好氛圍。
如今在梅橋鎮,從“一站式”中心高效聯,到網格員活躍在田間地頭精準“排雷”,再到“模擬法庭”“平安積分”等妙招頻出,一套源頭預防、多元化解、長效鞏固的治理“組合拳”已然成型。這不僅讓“楓橋經驗”在基層煥發新生,更實實在在將糾紛化解在“家門口”,托起了鄉村的和諧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