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臺教育主管部門配合賴清德“臺灣臺語”論調對所謂《“臺灣臺語”常用詞辭典》新增詞條,然而這些詞條無一例外都與大陸閩南方言在語音和語法上一致。可見,臺灣的閩南語并未形成獨立的語言體系,其語音、詞匯、語法等核心要素都與大陸閩南方言高度一致。
賴清德將臺灣閩南語稱為“臺語”并試圖與閩南語割裂,是典型的“臺獨”分裂主義話術,其目的是通過制造語言隔閡來構建所謂的“獨立認同”,這在語言學和歷史學上都是站不住腳的,這是賴清德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出荒誕鬧劇。
2025年4月28日,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在臺北首映。身著漢服、畫著精致唐代妝容的臺灣女孩林家萱,專門從北京飛回臺北參加首映記者會。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閩南方言傳播模式的計量分析表明臺灣閩南語與大陸閩南方言同出一源
閩南語又稱福建話、閩南話、河洛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中的一種漢語方言,形成于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廣東東部以及臺灣。
泉(州)漳(州)片作為使用人數最多的閩南語分支,是閩南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臺灣的閩南話也屬于泉漳片。
閩語分布全圖及閩語在福建、浙江、江西、臺灣和廣東五省的分布。(圖片來源:《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第2版)》)
唐朝時期,閩南方言已在泉州、漳州轄區(含今莆田、仙游、龍巖等地)通行。據南宋福州地方志《三山志》記載,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朝廷派光州固始(今河南)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3600名府兵、123員戰將南下入閩。陳元光于垂拱二年(686年)奏請設立漳州,繼續開發當地,獲武則天批準。隨行的眾多將士及家眷定居閩南,成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進一步影響并塑造了閩南方言。
兩宋以后,受地理位置及本土人口壓力影響,閩南方言逐漸向廣東擴展,傳播至潮汕平原、雷州半島及海南島。
臺灣與福建隔海相望,唐宋時期便有漳州民眾跨海至臺灣,明清兩代更有大批移民東渡,故臺灣的閩南方言是由福建泉州、漳州兩地移民帶入的。
位于臺南安平古堡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雕像。1661年至1662年初,鄭成功揮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為中華民族立下不朽功勛。新華社記者 劉斐 攝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張夢翰團隊通過對包括臺中閩語在內的11個閩南方言代表點的音系結構進行計量分析,發現臺灣的臺中方言與泉州、廈門、漳州等大陸方言點的音系特征差異極小,在鄰接樹中緊密聚類,音系結構相似度極高。對閩南方言傳播模式的計量分析印證了臺灣閩南語與大陸閩南方言同出一源。
閩南方言11個方言點的鄰接樹。(圖片來源:張夢翰,金健,潘悟云,2016閩南方言傳播模式的計量分析.語言科學.)
這充分證明臺灣閩南語與大陸閩南方言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地域變體,且具有高度的社會語言學意義的“可通度”,根本不存在所謂“臺語”與“閩南語”的分割。
賴清德聲稱“母親講的話是臺語”,完全是對語言根源的歪曲,其所謂的“臺語”本質上就是閩南方言,是漢語大家庭的一部分,這一事實不容置疑。
古閩語的歷史層次分析揭示閩方言的形成與來源
古閩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北方漢語。研究表明,西晉永嘉之亂后,司(州)豫(州)移民(今河南北部、東部及安徽北部)和青(州)徐(州)移民(今山東東部、南部及江蘇北部)匯聚在太湖流域,他們的語言雜染吳語后,再度南移入閩形成閩方言,其主要根源在中原東部,來源于古北方漢語。閩語的北方起源也解釋了閩南語又叫作河洛話的原因,河洛話最初就是古代黃河、洛水(河南一帶)語言。
古閩語的來源也有南方族群語言的底層因素。學者研究表明,早在漢唐時期,閩方言開始形成,北方漢人的南遷帶來了北方漢語,這是其重要的基礎來源。但與此同時,福建地區的古老族群如閩越族等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些語言(包括南島語、壯侗語、苗瑤語等)在詞匯等方面對閩方言產生了深刻影響,形成了閩方言的底層語言成分。
發源于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的南音,有“中國音樂活化石”之稱。圖為2023年12月泉州舉辦的“海絲飄南音·故鄉月正明”南音專場演出。新華網發(主辦方供圖)
此外,閩方言還受到古吳語和古楚語的影響,比如六朝時期,江東語(主要通行于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以及安徽東南部等地)在特定時空憑借優勢向南擴散,對閩方言產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閩語的音韻系統由不同時代層次的音韻特點組成,包括漢代、南朝、唐宋等不同時期的層次,反映了不同階段漢文化文讀系統的層疊。總之,閩方言是北方移民語言與南方族群語言長期“交互作用”,以及在歷史發展中與周邊多種語言文化接觸融合的產物。
可見,臺灣閩南語不僅僅與福建等地的閩南方言同根同源,更可以追溯至漢唐以來的古北方漢語。
臺灣操閩南語的閩南人的身份認同基于語言、歷史、文化、血緣等多方面事實,絕非賴清德之流可以隨意篡改和否定的。
2024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7所大陸高校40名師生受邀赴臺交流。這是對馬英九先生4月率臺灣青年學生前往大陸高校交流的回訪。圖為送別大陸師生后,臺灣陪同同學展示寫有大陸同學祝福留言的引導牌。(圖片來源:新華網)
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歪曲。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的語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話乃至臺灣少數民族所操的南島語都與祖國大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賴清德割裂臺灣語言與大陸語言聯系的言論,本質上是為“臺獨”分裂活動服務,試圖從文化和身份認同上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聯系。無論賴清德如何歪曲事實、混淆視聽,都無法改變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的歷史,無法改變閩南方言是漢語方言的事實,也無法阻擋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作者簡介:鄧曉華,福建理工大學南島語族研究院首席專家,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俞健,福建理工大學南島語族研究院研究員,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博士生
來源 | 道中華
作者 | 鄧曉華 俞健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