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聲調(diào)”。
比如,央(yāng),陽(yáng),仰(yǎng),樣(yàng)。
上述“聲調(diào)”,依次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稱“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
漢字的“聲調(diào)”,源于漢語有“聲調(diào)”——因為,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所以,嚴格來說,“聲調(diào)”既包括了漢字的“字調(diào)”,也包括了漢語的“聲調(diào)”;進一步說,漢語“聲調(diào)”又組成了“語調(diào)”。
“聲調(diào)”和“語調(diào)”,都是國際語言學的重要“術(shù)語”——但就很多“語言(語系)”來說,“語調(diào)”更有意義——以其高低表達諸如驚奇、發(fā)怒、警惕等等不同的語義,而具體到字詞的“聲調(diào)”,往往并無差別(西非的一些“固定聲調(diào)”語言除外)。
漢語則不同。
以漢語為主體,包括藏語、緬語等在內(nèi)的“漢藏語系”,單音節(jié)、有聲調(diào)是其典型特征。
“單音節(jié)”,是指語言的最小組成單位,亦稱“語素”。在漢語及漢藏語系的諸語言中,一個“單音節(jié)”或叫“語素”,就是一個獨立的詞。
當然,隨著時代推衍,漢語雙音節(jié)甚至多音節(jié)的詞也逐漸增多,比如“雙聲疊韻”一類詞匯的爆發(fā)式增長。
這是由多音節(jié)組成一個字詞的語言無法做到的。這也是此一類語言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文字沒有“聲調(diào)”的根本原因。
前面說到的“央”“陽”“仰”“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是現(xiàn)代漢語和漢字“普通話”的“聲調(diào)”。
實際上,除了通用的“普通話”,廣土巨族的中國,至今還存在國際語言學公認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
每種方言內(nèi)部,還能細分諸種地域方言。
這些方言的“聲調(diào)”,與前述“四聲”是有所區(qū)別的,不少保留了上古語音元素。
上古語言和文字有聲調(diào)嗎?
有些學者認為沒有,但這是極少人的見解,大多數(shù)語言學家認為有——至少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漢語”中,就已經(jīng)有“聲調(diào)”。
這里面,一個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段玉裁的研究,很值得重視。他認為,上古有“聲調(diào)”但無“去聲”。他在《六書音韻表》中,細分了十七韻部的“聲調(diào)”差別。
再者,就是現(xiàn)代王力先生的見解。他認為,上古語音和文字可分為“舒聲”和“促聲”兩大類。“舒聲”又包括“平聲,高長調(diào)”和“上聲,低短調(diào)”;“促聲”則包括“長入,高長調(diào)”和“短入,低短調(diào)”。
漢代的“聲調(diào)”,段玉裁認為,就是基本繼承了先秦“聲調(diào)”,有“平、上、入聲”,仍無“去聲”。
王力先生基本贊同段氏觀點,并研究了具體韻部在漢代的“聲調(diào)”變化。(《漢語語音史》)
真正的變化,發(fā)生在魏晉南北朝。
段玉裁說:“古四聲不同今韻,猶古本音不同今韻也。考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聲),洎乎魏晉,上、入聲多轉(zhuǎn)而為去聲,平聲多轉(zhuǎn)為仄聲,于是乎四聲大備,而與古不侔。”
段氏此觀點,廣泛被學界接受。
概括來說,上古“聲調(diào)”,為“平、上、長入、短入”,直到魏晉,則變?yōu)榱恕捌健⑸稀⑷ァ⑷搿薄?/strong>
敲一敲黑板,請注意——平常人們所說的古代“平、上、去、入”之“四聲”,是在魏晉南北朝才形成的。
有詩為證——
自彼河汾,奄齊七政。時文惟晉,世篤其圣。欽翼昊天,對揚成命。九區(qū)克威,?歌以詠。
上詩,為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之節(jié)錄。四句的末字“政”“圣”“命”“詠”,皆“去聲”為韻。
(古四聲舉例)
陸法言的《切韻》作于隋仁壽元年(601年),但其總結(jié)概括的卻是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音韻學成就。其中,便是包攬了其時南北方語言“平、上、去、入”的“聲調(diào)”,為之后唐宋的《唐韻》《廣韻》等韻書打定了堅實基礎(chǔ)。
唐宋元明清的漢語漢字音韻學,可以略去不說,然其“脈絡(luò)”,已然在魏晉之后夯實了現(xiàn)實語言基礎(chǔ),《切韻》《唐韻》《廣韻》則提供了中國古代音韻學的理論框架。
說幾句古“入聲”。
所謂“入聲”,即“短促的塞音韻尾”。
唐柳宗元的《江雪》,是典型的“入聲韻”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中的“絕”“滅”“翁”“雪”,都是“入聲”。
現(xiàn)代普通話里,“絕”為“陽平”,“滅”為“去聲”,“雪”為“上聲”了。
現(xiàn)在的方言里,如南京話、梅州客家話、廣州話、廈門話、福州話、蘇州話、廣西玉林話,還有湖南方言、山西方言等等中,或多或少還保留有“短促的塞音韻尾”的“入聲”。
現(xiàn)實中,與漢語漢字“聲調(diào)”有關(guān)的,還有“輕聲”和“變調(diào)”。
“輕聲”,比如“花兒”“活兒”,兩個漢字都是只讀一個音節(jié),用漢語拼音表示即“huār”和“huōr”。
“變調(diào)”,是指兩個漢字組詞時,會發(fā)生“聲調(diào)”替換,如“好馬”讀起來則是“豪馬”,即由“hǎomǎ”變?yōu)椤癶ǎomā”。
“輕聲”和“變調(diào)”,屬于漢語語言學的課題,不屬于漢語音韻學和文字學了——其實后兩者只管文字的“聲調(diào)”,即“字調(diào)”。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