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平利,‘聲’入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鄉村行活動、基層理論宣講員培訓班、暑期小課堂、草坪讀書朗誦會、古樹下讀書朗誦會……近日,在陜西平利縣委宣傳部的統籌對接下,2025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重點團隊——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啟聲”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團隊走進安康市平利縣,聯合平利縣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校地合力開展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讓文化之光在山鄉大地煥發新彩,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在平利縣城東體育場舉辦的“‘理’響平利,‘聲’入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鄉村行活動中,志愿服務團隊的師生和平利縣的基層理論宣講員通過《吹號者》《問勇》《為有犧牲多壯志》等生動講述,將政策理論、傳統經典與文藝表演巧妙融合,用“小故事”講透“大道理”,讓群眾在輕松愉悅中領悟政策內涵。“既有系統的指導,又有細節把控方面的提升,參加這次培訓班很是受用。”參加了宣講鄉村行活動前的基層理論宣講員培訓班的城關鎮干部張子謀說。
暑期小課堂是平利縣已堅持開展多年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今年暑假,堅守大山數十年的退休夫妻教師葉世平、李照瓊夫婦回到西河鎮女媧山村的暑期小課堂,義務給孩子們進行輔導。更讓孩子們感到驚喜的是,志愿服務團隊的師生也來到了小課堂。在志愿服務團隊的師生和葉世平、李照瓊夫婦的共同指導下,原本靦腆羞澀的孩子也漸漸敢于開口,在一次次練習中變得自信大方,用更標準的普通話回答課堂提問、感受文字之美、分享心中所想。在長安鎮長安社區的暑期小課堂,志愿服務團隊的師生讓抽象的語言知識變得生動可感,通過模擬對話場景引導孩子們體會“對象感”,用高低起伏的示范朗讀展現“節奏”的魅力,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互動環節,讓孩子們在歡笑中掌握了規范表達的竅門。
“我們通過活動,讓大家更加堅定共識: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文化傳承既要守好根,更要走出去。”參加志愿服務團隊的教師殷航說。在西河鎮東壩村的草坪讀書朗誦會、磨溝村的古樹下讀書朗誦會上,經典誦讀節目讓大家沉浸其中,傳遞堅守的力量;朗誦《秦腔》彰顯傳統文化的震撼和魅力;原創朗誦作品《再見,平利三合》讓人感受到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深耕與希望……
“平利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類型豐富、很接地氣,為深入開展校地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探索了多元路徑。”志愿服務團隊領隊、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安定表示。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 |陳力 鄢艷)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