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報的頁面按下提交鍵的那一刻,無數顆懸著的心便開始隨著時間滴答作響。當盛夏的熱浪裹著蟬鳴漫過窗臺,郵政綠的身影終于出現在樓下,一封印著“上海師范大學”燙金字樣的信封,正帶著油墨的清香,奔向每一個翹首以盼的青春。
許多學生拆開信封的瞬間,淚水混著笑意滑落。這封信里,藏著未來四年的模樣。上海師大的故事,正從學子拆開信封的這一刻,在悄悄開始書寫。
校園里的資源配置,早已為學子們的學習需求做好了充分準備。約3.5萬平方米的圖書館里,總藏書量約330余萬冊,各類資源數據庫100個,為全校師生提供2800余個閱覽座位。在實驗室中的精密儀器隨時待命,等待你將課堂上的公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無論是需要安靜研讀的角落,還是渴望動手實踐的空間,這里總能精準回應你的需求。
這些充足的資源,也滋養出了校園里濃厚的學術氛圍。清晨的林蔭道上,常有抱著專業書的學子低聲討論課題;在劉翔鵬老師的實驗室,21級計算機專業的汪楠楠正和團隊調試著最新的算法模型,他們的論文即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
這樣的場景在校園里并不罕見,因為在這里,老師永遠鼓勵學生“把問號變成驚嘆號”,學生們也早已習慣在辯論與協作中探尋真理。
除了扎實的學術根基,藝術氣息也在校園中隨處可見,為學子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色彩。例如,今年影視傳媒學院的畢業大戲季,成為了全校矚目的盛事。
《木盆記》的演員們用肢體語言編織出虛實交織的夢境,讓觀眾在先鋒舞臺上讀懂英雄的初心;《青春禁忌游戲》的燈光驟亮時,寒夜教室里的道德博弈讓全場屏息;《灰闌記》的“灰闌”在舞臺中央圈出的,不僅是兩個母親的爭奪,更是對人性的深刻叩問。
除了戲劇,清晨的琴房飄出肖邦的夜曲,美術館的展覽陳列著學生的油畫創作,藝術從不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這里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站在講臺后的,是一群既能仰望星空又肯俯身引路的師者。楊婷老師在《AI時代的教育》課堂上,帶學生在虛擬校園里模擬未來教學場景,讓抽象的教育原理變得可觸可感;孔麗教授的《Matlab 分析與應用》課上,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用代碼重現經典實驗,讓跨學科思維自然生長;韓曉曄老師指導的《經典誦讀》課上,“關關雎鳩”的吟誦聲與現代傳播理論碰撞,讓傳統文化在年輕的聲音里煥發新生。
他們中,有人剛在全國教學創新大賽捧回獎杯,有人正帶著本科生在SCI期刊發表論文,更有人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告訴學生“教育是讓靈魂喚醒靈魂”。
當你在霞棐劇場為畢業大戲鼓掌,在實驗室為數據突破歡呼,在圖書館找到百思不解的答案,在師者的目光里看見自己的可能性,便會明白,上海師范大學給予的,從來不止一張畢業證書,而是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條件去成才成長。
這樣的校園,值得每一個心懷熱愛的你全力以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