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生態環境監測五十年
發展的經驗與啟示
今年是陜西省環境保護監測站(現為陜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成立50周年。經過50年的發展,如今陜西已建成覆蓋全省20.56萬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測網絡,為美麗陜西建設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50年來,陜西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初創期(1975年—1978年),第一代環境監測人在艱苦條件下奠定基礎;成長期(1979年—2012年),建立起覆蓋省—市—縣的三級監測體系,監測領域從關注單一介質、單一污染物,拓展到多要素、復合污染協同監測;躍升期(2012年至今),自動監測網絡基本覆蓋,監測數據成為環境管理的“信息中樞”。
這一發展歷程展現了陜西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演進軌跡,其為全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貢獻的寶貴經驗值得總結。
1
政治統領是根本保障
堅持黨的思想引領。陜西生態環境監測事業自啟航之初,便將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行動指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納入全省發展規劃、定期研究部署重大事項。陜西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省人大出臺《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監督管理規定》,為陜西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筑牢了政策根基。
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1975年4月,籌建中的陜西省環境保護監測站就建立了黨組織。如今,全省116家監測站的黨組織在秦嶺生態保護、黃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關中大氣污染治理等重大戰役中,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凝聚起強大合力。
創新開展黨建活動。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以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為精神旗幟,激勵生態環境監測人員砥礪前行。創新開展黨的組織生活,在秦嶺違建警示教育基地上專題黨課。推動“生態綠”與“黨建紅”深度融合,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充分顯現出來。
2
網絡建設是立身之本
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立體推進。813個多類型大氣監測站點,構筑起“地面站點抓細節、衛星遙感瞰全局、移動監測補盲區、預報模擬看未來”的立體監測預報矩陣。277個手工監測斷面和143個自動監測站共同構成了“陜西省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基礎點、背景點和風險監控點共712個點位構成“陜西土壤監測網”。試點建設噪聲信息地圖,實現了噪聲數據分析及可視化展示功能。對120個村莊持續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成功獲批8個國家級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
“三大生態屏障”監測能力實現突破。基于環境DNA靶向監測技術,在秦嶺區域開展朱鹮、秦嶺羚牛等珍稀瀕危物種精準監測;建設陜西秦嶺站、陜西巴山站等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在漢江、丹江等流域建成6個重金屬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風險實時預警,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在黃河流域開展河湖水生態綜合狀況評估,有效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應急監測能力持續提升。先后配備9套移動應急監測平臺,組建兩支常備應急監測隊伍,核輻射應急車、走航質譜車、無人機等一批先進應急裝備陸續列裝;連續多年組織水環境污染、有毒有害氣體泄漏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演練,提升防范化解環境風險能力,有效保障環境安全。
3
創新驅動是破局關鍵
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堅持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重塑監測業態。成功創建陜西省痕量污染物高精度分析和預警重點實驗室。臭氧精準預報和管控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建成二噁英實驗室、布局新污染物監測能力,持續推進碳監測試點。開展特色實驗室評選,組建省級生態環境監測計量技術委員會。聯合科研單位研發監測設備儀器。
“十四五”以來,對全省226個省控空氣質量站點開展市級交叉運維,投入2.7億元保障工作經費,數據傳輸率和有效率均保持在99.00%以上。持續開展監測工作績效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各市(區)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建立“監測鎖定—執法跟進—整改反饋”閉環的“測管協同”執法模式。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入企宣講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實現技術幫扶常態化。
4
人才隊伍是發展命脈
陜西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優秀人才,包括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權威,以及“最美基層環保人”“陜西好人”等優秀基層工作者。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得益于良好的人才培養和保障機制。
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連續組織開展10屆貼近實際的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活動,引導激勵廣大生態環境監測人員深鉆業務、精練技術、爭創先進,培育造就了一大批表現優異的技術骨干、高技能人才,為美麗陜西建設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障。
持續開展引智攻堅行動,實施領軍人才引進、“三五人才”培養以及依托自身科研優勢合作培養研究生工程。廣泛開展“傳幫帶”活動,建立省—市—縣三級人才輪訓制度,開展跟班學習、交叉任職、結對幫扶。深化“產學研用”生態圈構建,15名專家受聘為3所高校環境專業研究生導師,與西安交大簽署環境監測預警研究合作協議,推動成果就地轉化。
5
數據質量是“生命線”
陜西生態環境系統始終嚴守監測數據質量“生命線”。通過推動立法、完善制度,出臺《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監督管理規定》《陜西省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等文件,形成“不能假”的制度體系。始終保持數據打假高壓態勢,從嚴查處國省控監測站點涉嫌人為干擾監測數據、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造假等行為,形成“不敢假”的強大威懾。持續加強宣傳教育,通過多媒體手段普法、站點周邊警示標語張貼、開展數據質量宣貫月等活動,形成“不想假”的輿論氛圍,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反映生態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最重要的基礎。50年來,陜西生態環境監測從單純的數據統計逐步轉型為綜合公共服務載體,在支撐精準環境治理、提供決策咨詢、區域環境風險防控、助力科學管理決策、保障公眾環境信息知情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著眼“十五五”,陜西將以“數智驅動、天空地一體、全域協同”的監測體系,在青山綠水與數字代碼之間重構生態治理圖景。(高雪玲 郭云飛)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一圖讀懂丨全國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怎么干?
正在公示!第二十二屆全國水科技發明比賽陜西省賽獲獎名單來了→
政策圖解丨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優化排污許可審批聯審聯查工作機制的通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