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臺灣政壇正面臨一場關鍵投票,距離26日的罷免投票僅剩6天之際,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打破沉默,高調現身國民黨反罷免造勢活動,面對民進黨對國民黨6名民代發起的罷免行動,馬英九呼吁全島2300萬民眾站出來投下“不同意罷免票”,以制衡賴清德當局。
這場被視為“綠色恐怖”的罷免風波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博弈?馬英九此時出面又將為這場關鍵投票帶來怎樣的變數?
此次26日的投票焦點集中在6名國民黨民代身上,結果將直接影響臺灣政治格局,若國民黨成功保住這6個席位,將能在臺灣民意機構中維持一定的制衡力量,反之民進黨將進一步擴大其在立法機構的優勢,賴清德將獲得“雙多數”的強大政治資本。
民進黨此次發起的罷免行動被視為一種政治打壓手段,目的是削弱在野黨的影響力,自賴清德就任以來,民進黨已掌握行政權,若再控制立法機構多數席位,將使賴清德擁有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力。
馬英九此次講話一針見血,對賴清德提出三大關鍵質疑,其一為“賣臺”指控,馬英九直斥賴清德將臺積電等核心產業“拱手讓給美國”,事實上自賴清德上臺后,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德克薩斯州等地投資建廠,總額超過650億美元,更令人擔憂的是,臺灣核心科技正逐步向美國轉移。
第二個質疑則是兩岸關系惡化的責任,馬英九將自己任內的兩岸和平穩定與賴清德時期的緊張局勢形成鮮明對比,馬英九于2008 - 2016年執政期間,兩岸關系獲歷史性緩和,雙方簽署諸多經濟合作協議,“三通”等重要突破亦得以實現。
相比之下,賴清德上臺后頻頻發表“臺獨”言論,甚至在當選后宣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導致兩岸關系急劇惡化。
第三個疑問則是批判“綠色恐怖”,馬英九痛斥賴清德發動大規模罷免是一種政治迫害,旨在鞏固權力,特別是賴清德在“團結十講”活動中發表的“多數不代表民主”、“臺民意機構也決定不了任何島內事務”等言論,更是自我否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礎。
這些言論引發島內廣泛質疑,以至于“團結十講”活動被迅速叫停,賴清德的這些表態不僅與民主原則相悖,也與其作為民選領導人的身份極不相符。
隨著投票日臨近,島內民意呈現出復雜態勢,超過65%的臺灣民眾對賴清德處理兩岸關系的方式表示擔憂,認為其過于冒險。
馬英九此時站出來發聲,無疑將對投票產生一定影響,作為臺灣政壇的資深政治人物,馬英九仍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在藍營支持者中,他的呼吁可能激發更多選民參與投票,為國民黨民代爭取更多支持。
同時民進黨也在積極動員支持者,強調罷免是“民主程序的一部分”,這場投票已超越單純的個人去留,演變為藍綠陣營的政治角力,也是對賴清德執政近一年來政績的一次民意檢驗。
總結
這場即將到來的關鍵投票不僅關系到6名國民黨民代的政治命運,更是臺灣民主制度的一次重要考驗,馬英九的公開站臺為國民黨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為臺灣民眾提供了另一種思考角度,無論結果如何,臺灣社會都需要在民主與穩定之間找到平衡點,避免政治對立進一步撕裂社會。
信息來源
海峽導報 批民進黨“賣臺”引戰,馬英九:要將反罷免變成賴清德不信任投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