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網易科技《態度》
作者|袁雪麗
編輯|定西
美團創始人王興早有預判,早在2021年就將機器人列為核心投資方向,今年7月他接連拿下它石智航、星海圖的領投;京東則在7月21日一天掃貨三家具身智能頭部企業,包括備受關注的千尋智能、逐際動力以及眾擎機器人。
可能誰也沒料到,是兩家電商巨頭把具身智能抬向了第二波高潮。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前5個月,具身智能領域融資額已突破230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總和,而美團、京東的投資額占比超三成,成為推動行業爆發的關鍵力量。
投具身智能,京東美團從“試水”到“重倉”
美團在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布局可以說是“精準而密集”。
其中領投的它石智航成立僅5個月就連獲兩輪融資,拿下2.42億美元,創下行業紀錄。另一重點標的星海圖,半年內完成兩輪戰略融資,合計超1億美元,均由美團龍珠領投。
當然,這不是美團在具身智能賽道第一年撒錢了。
早在2024年2月份,王興領導的美團戰投參與了宇樹科技的B2輪總計10億元的融資。同年9月,美團龍珠又二次參投宇樹科技,助力其完成數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如今宇樹的故事大家都聽說了,幾乎成為了具身智能的“代名詞”。
從2023年至今,美團累計出手8次,共投了7家具身智能公司,彰顯其野心。
而美團之外,“老冤家”京東動作頻頻。
京東以一天內完成三家具身智能領域頭部企業的投資宣告入場,分別是千尋智能、逐際動力以及眾擎機器人。
其中,京東領投千尋智能完成6億元PreA+輪融資,逐際動力由京東戰略領投完成新一輪融資,在此基礎上,雙方也將在零售、物流和服務等領域繼續深化合作。另外的眾擎機器人也已完成兩輪融資,其中A1輪融資由京東領投。
(千尋智能展示其人形機器人)
京東回應表示:京東高度重視包括具身智能、大模型在內的技術熱點,聚焦供應鏈場景,推動創新應用。京東持續通過內部技術創新和外部投資等方式來構建技術創新生態,讓技術為產業和消費者創造價值。
半年內完成4筆重點投資,京東和美團就這樣,又又又又“殺”進了同一片戰場。
被巨頭選中的“硬實力”在哪?
今年2月剛誕生的它石智航,僅用5個月就刷新了具身智能領域天使輪融資的紀錄。這家連產品都還沒公開的 “初生者”,能拿到美團領投的大額資金,背后的 “王牌戰隊”功不可沒。
掌舵人陳亦倫是妥妥的行業頂流,曾一手主導華為 ADS 1.0算法全棧設計,還成功把技術推向市場。他帶領團隊打造的 AWE - AI World Engine 世界模型,構建出 Human - Centric 具身數據引擎,能快速搞定真實世界里的具身數據。而美團在本地生活賽道布局廣泛,配送、倉儲、到店等場景里藏著海量復雜數據,正好需要這樣的能力來給業務 “智能化提速”。
星海圖靠的是實打實的場景落地功夫。
(星海圖機器人概念圖)
他們研發的機器人已經能穩穩完成餐廳傳菜、超市理貨這類精細活;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雙臂機器人 RE 更是以85% 的成功率拿下復雜分解任務。這些對美團的外賣、到店業務來說堪稱 “及時雨”,提效又降本。
而京東的投資動作藏著更深的算盤。
千尋智能的創始人韓峰濤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老兵,聯合創始人高陽是清華教授,產業實戰積淀與頂尖學術視野的雙重加持,讓其在技術突破上后勁十足。它的“殺手锏”VLA 大模型 Spirit v1,以及搭載這個模型的人形機器人 Moz1,京東投資它,相當于請來了 “大腦指揮官”,來搞定各種復雜任務。
在運動智能領域實力突出的逐際動力,專攻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和雙足機器人,最厲害的是能讓機器人移動得又穩又靈活,其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已經準備好量產。這筆投資之后,機器人可能會出現在京東的倉庫里、配送路上,并且穩穩當當移動。
(逐際動力人形機器人展示上樓梯)
而投資眾擎,京東是為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掃清障礙 —— 只有成本降下來,前沿技術才能真正產業化。眾擎機器人研發的 SE01人形機器人,成本壓到了10萬元以內。眾擎也表示,拿到融資后,會加快批量生產和交付,壯大生產團隊,同時投入更多精力搞技術研發。
(眾擎機器人演示現場)
不只是工具,更是電商巨頭的 “新基建”
早在2017年舉辦的一場行業峰會上,王興就提出過著名的“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那時他在發言中提到:未來會利用無人駕駛技術和機器人來完成配送。
梳理美團近年的投資軌跡來看,2021年,其全年完成16筆投資,其中5筆投向硬科技領域;到2022年,硬科技投資在總投資中的占比已提升至64%;進入2023年,美團龍珠共進行9筆投資,其中8筆均聚焦于硬科技項目。
投硬科技項目已經逐漸成為美團投資的核心。這也很好解釋——從人力到智能機器,“提效降本”是加固美團本地生活業務競爭力的核心。
那么京東的痛點又是什么?其一,靠物流發家的京東,人力成本與規模擴張的矛盾已到臨界點。年100億件的配送量,讓倉儲分揀環節的人力效率逼近天花板,而具身智能機器人的試點數據顯示,其在倉儲分揀場景的效率是人工的2.3倍,連續作業時長突破72小時,“用機器替代重復勞動”成為降本增效必然選擇。
其二,是直接與電商業務融合。網易科技曾獨家獲悉,京東繼續深入布局具身智能版圖,多個團隊正沿不同路線探索落地可能性。其中,京東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是主線,該品牌已經與十余家頭部機器人品牌達成合作。JoyInside由京東大模型支持,提供機器人與消費者的互動能力,聚焦于“一人一狗一玩具”。
據透露,最近一家非常火爆的AI潮玩,也即將接入JoyInside能力,在京東獨家開售。截至目前,與JoyInside達成合作的企業包括家庭陪伴場景的魔法原子MagicDog Pro四足機器狗、NIA-F01人形機器人、“璇璣”蛋形機器人;兒童早教場景的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企業應用場景的眾擎PM01京東JoyInside機器人,以及云深處、folotoy、螢石、文曲星等。
公開數據顯示,從5月13日晚8點到6月18日24點,京東平臺智能機器人自營銷售額同比增長3倍;具身智能機器人銷售額同步增長17倍。與此同時,京東618期間,植入JoyInside能力的商湯元蘿卜AI下棋機器人,在京東平臺銷量同比增長171%。
巨頭“All in ”機器人,成敗幾何?
具身智能從來不是一個新的賽道,但過去一年吸引了無數的目光。有贊譽、有掌聲,也有質疑。甚至有投資人高喊,具身智能賽道已經過熱。
(中國信通院具身智能報告,具身智能發展階段闡述)
而不論怎樣,還需要讓子彈飛一會兒。他可能會于火爆之后陷入沉寂,也很可能迎來自己的“iPhone”時刻。美團和京東等戰略資本的入局,或許正在加速這一切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