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重慶的閱讀時光
文/左昨非
2009年至2013年我在西南大學讀研,有幸遇到了一位極愛讀書的師兄,他深刻地影響到了我的購書觀和讀書觀。后來,我在我的著作《我的二本同學》里還做了深情回顧:他的宿舍上床下鋪,甚至廁所陽臺都堆滿了他自己的書,我初見此景時的那個震驚不亞于劉姥姥進大觀園。就這么說,他自己的書,那個專業和深度是當時我的母校圖書館和任何一個本科老師的藏書都無法企及。也就是深受這位師兄的影響和刺激,我也有意識地開始了購書藏書。
記得2009年生日當天,我開始了我的慶祝之旅——購書。因為好久沒逛北碚了,所以這次買書的同時我決定花一個下午去逛街。當然,一個人逛街最沒勁,于是我便叫上了雨晴——一個古典型美女,我在火車上認識的老鄉。因為好幾天沒見她了,怕日久情疏,所以這次叫上她最佳。
由于我在重慶不辨方向,所以一上街便不知怎么走了。雨晴雖比我熟,但她沒關注過書店在哪。后經她的啟發和我的回想,終于找到了位于批發市場的那家新華書店。我挑了三本對我來說很好很重要的書:《三國志》《四書章句集注》和《詩詞格律》。說實話,后面兩本就是受那位師兄的影響,因為我看他書架上有此書。由于此行沒有什么指向性的書,所以只要是經典,只要我喜歡,都照價全收了,共花75.5元,算是給自己最豐厚的生日禮物了。雨晴知道是我的生日后,她要付錢算作送我的生日禮物,但我謝絕了。我說有你陪我逛街就是最特別的禮物了。
2010年我24歲的生日,這次生日我也不打算像往常一樣搞朋友聚餐了,同樣只想買點書犒勞自己。
聽同學說北碚街上有一家星期天書店很不錯,于是我一大早便去找了,可惜沒找到。后來我發短信問同學,碰巧他也要去,于是我倆便合兵一處,終于找到了躲在樓層里的星期天書店。里面琳瑯滿目都是我想要的書,真不枉費我那么多精力找尋。于是,我一口氣買了13本:《古文字學概要》《漢語史稿》《經學通論》《中國小說史略》《鄉土中國》《文心雕龍札記》《中國歷史研究法》《浮生六記·外三種》等。那是我一次性購書最多的一次,都是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的正版書。且都打七三折,真的很難得。后來,在書桌上每每撫摸這些書,我都覺得它們是我最珍貴的生日禮物。
這13本書都是學術性較強的書,我壓根兒就沒打算一年讀完,甚至什么時候讀完我都不曾計劃過。因為我知道,它們將伴我一生。而且我讀書很慢,喜歡細嚼慢品,常讀常新。故一本書,我逐字逐句地過一遍,可以說我只是把它的形式讀完了,而書的內容,花多少時間都不可能探究完,所以買書本身就具有收藏的意味。
2012年8月,在印尼工作一年后回到重慶,我深感愧對時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和“盡快做出點成績來”的想法的催促下,我在西南大學桔園6舍102室一鼓作氣敲下了五千多字的文章《村里的事兒——雜記》。情感順筆流淌,感情得到了寄托和宣泄,文章也就被暫時放到一邊了。五年后,“學術中國”公眾號征稿“我的故鄉:與費孝通先生對話”才讓我想起這篇文章。沒想到一投即中。我于2017年1月23日投稿,24日就得到錄用回復,25日即被推送了。該文隨后又在鄉土人文地理、騰訊等平臺轉載。我為此也收到了人生第一筆稿費:100元稿酬和《百年孤獨》《兩晉南北朝史》這兩本書。
如今,我購買的那些書都還依然被我珍藏著,有的在老家,有的隨我搬遷去了上海、浙江,有的還嶄新依舊,依然沒有看過,但只要看到書脊或偶爾翻上幾頁,我總會想起自己的青春歲月和在重慶求知的那段珍貴時光。可以說,書是我最長久的伙伴。
作者簡介:左昨非,供職于華東師范大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