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深夜23時45分,陜西西安一小區,“咚”的一聲悶響打破了寂靜。
隨后傳來一位中年婦女的呼喊:“嘉文,嘉文!”兩分鐘后,呼喊轉為撕心裂肺的哭喊。
一邊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頗具學術含量的史學專著,被稱為新中國成立后“最年輕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18歲的“史學天才”林嘉文,以墜樓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
一位年僅18歲就出版了學術著作的高中生,最終卻以自殺的方式為自己尚未真正綻放的人生匆匆畫上了一個句號,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都是一件足夠令人惋惜的事。
林嘉文在遺書中這樣寫道:“我一生中看透兩件事”,在自殺的前一天,他還和平時一樣上課,看不出任何異樣,在別人看來,林嘉文雖然是天之驕子,只有他自己知道內心是壓抑痛苦的。
林嘉文從小就喜歡讀歷史書籍,同齡人還在為升學頭疼的時候,16歲的林嘉文已經出版了個人著作,天才少年林嘉文一夜成名,成名的代價就是犧牲了很多個人時間。
1998年出生的林嘉文與同齡人相比擁有更好的教育條件,父母都是文化人,母親是教師,父親從事法律職業,而外公外婆也都是中學老師,可以說林嘉文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
在這樣的家庭中,林嘉文自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家人的影響下,林嘉文逐漸展現出對歷史的極大幸福,在同齡孩子都在看動畫的時候,林嘉文就天天守著《百家講壇》。
等到中學時,他對歷史的理解甚至超過了老師,經常能在課堂上指出老師的不足,因為他總是留著寸頭,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看起來非常成熟穩重,所以同學們都會稱他為“林老師”。
在17歲即將高考之時,他出版了人生第一部著作《當道家統治中國》,這本書一出版就賣了三萬多套,文筆成熟老套,很多觀點一針見血。
歷史領域的專家讀了這本書,對林嘉文的見解贊不絕口,難以置信這本書竟然是一位17歲的中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寫完的。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見解,專家預測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會在史學領域做出一番成就,林嘉文寫的第一本書就體現出他深厚的歷史功底和見解。
他在書中對古代政治做出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讓晦澀難懂的政治變得淺顯易懂,又失真實性,他對歷史的觀點得到很多網友的贊揚。
在繁忙的學業之余,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目標,上了高中后,學習壓力雖然更大,但他更愿意投入到歷史當中,不少老師還專程買了他的著作來仔細研究。
不僅如此,在歷史界大放異彩的林嘉文并不是一個偏科的學生,他足夠聰明在其他學科上,也足夠努力,他的綜合成績位于全年級中上游水平,考名牌大學不是問題。
林嘉文接二連三出書,學校不想放棄宣傳的好機會,其實在他第一次出版書籍的時候,校方就希望他可以出面宣傳,但是林嘉文不喜歡拋頭露面,只喜歡研究歷史,對此他并不情愿。
2015年,林嘉文再次出版自己的作品,校方聯系了出版社,林嘉文被迫舉辦讀書會,雖然他不太喜歡在公眾面前出現,但他仍然侃侃而談。
不久之后,各大媒體,記者開始埋伏在林嘉文家門口,都紛紛想要采訪林嘉文,論壇里關于林嘉文的帖子越來越多,有人曝光了他的住宿,也有人造謠他的書都是父母代筆,根本不是他的真才實學。
他越被人熟知,越是忐忑不安,漸漸地,因為輿論他對歷史漸漸產生排斥,并且還被確診了抑郁癥,一直通過藥物來緩解病情,2016年高三沖刺時,他的病情更是有著明顯的加重現象。
他的媽媽說:“那段時間,我兒子經常神情恍惚,眼神空洞,我們都很擔心,也害怕是高考壓力大,讓他產生心理負擔,所以我們把他接回家,希望他能夠盡量平常心,不要給自己太多的約束。”
回家之后,林嘉文的情緒有所好轉,身邊沒有人再對他施加壓力,沒有人再用史學奇才得頭銜束縛他,他感到了明顯的放松,但是深邃而復雜的內心世界無法轉變,他也無法控制自己對未來的厭倦情緒。
既然已經看透了這一生,活著還有什么用呢?2016年2月23日,他早早起床,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并且給父母分別送去了大大的擁抱。
墜樓的那個晚上,林嘉文完成了作業,服下了藥,還給朋友發去最后一封郵件,里面寫著:“未來對我實在沒什么誘惑力,單說塵世生活的話,我能想到自己拼盡全力能得到的一切,也早就看清了那些自己永遠無法跨越的局限……”
用最拒絕的方式結束了18歲生命,都說人紅是非多,林嘉文得到的不僅是贊揚,也是大量的惡意言論,在受到了外界的干擾后,可能這也是最終讓他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林嘉文患抑郁癥已經半年多了,且一直在進行治療,在惋惜林嘉文自殺之余,其自殺的誘因,抑郁癥,也不應該被“史學天才”的光環與公眾的惋惜之情所遮蔽。
任何輕生都是不可直面的生命悲劇,也都是無須被美化的自我選擇,我們不應該那么輕慢而淺薄地看待輕生者的價值觀與選擇,因為也許只有當我們明白死者何以死時,才能更加明白生者何以生。
只有弄清這些,我們才可以知道,不是所有的病,都可以用抑郁命名,不是所有治療,都可以由醫生完成。
一名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過早離世,令人悲傷,出于對逝者的尊重,對其選擇不宜妄加評議。
對不幸事件,人們沒法說“如果”但既已經發生了不幸,總有些東西值得反思,弄清壓垮“史學奇才”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什么。
林嘉文去世后,媒體再度刊登了專家對他的種種贊譽,這種愛惜人才,提攜青年的胸襟,令人敬重。
林嘉文在校期間就出版史學專著,確實少見,而過早地得到專業人士的贊譽與媒體的宣傳,對一名中學而言,在獲取自信心的同時,有可能會產生較大的壓力。
從他發給朋友的郵件,或許可以看出,18歲的他雖飽讀詩書,但并沒有足夠的經驗來面對學校生活中的難題,無力承受人生磨難,缺少應對困境的心理承受力。
史學研究賦予林嘉文洞穿時空的天眼,卻也成為刺向自己的利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