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拉明-亞馬爾剛滿18歲不久,就因一場生日派對被卷入一場激烈討論。這種討論通常只圍繞去世的傳奇人物而非未成年球員展開——那就是是否應將“藝術家”與其“作品”分開看待。他尚未真正寫下屬于自己的歷史,卻已經被推上社會道德與公眾期望的十字路口。
亞馬爾剛剛展露出令人驚艷的“作品”輪廓,關于他這個“藝術家”的了解卻還十分有限。他是一位年輕、極富聲望和財富的足球運動員,喜歡都市音樂,也就是說,其余形象便可自行想象。他代表著新時代青年的典型,善于吸收當下流行的文化符號,并據此塑造自己。成年慶生派對的風格體現出這代人常見的審美:幫派氣息、金錢崇拜,還復刻了來自舊時代的庸俗元素,如侏儒演員和“形象女郎”,讓人回想起羅納爾多-納扎里奧那場著名的生日派對。當年也正是這樣的布置,讓羅納爾多的“女友”大為不滿,La Costa Brava甚至創作了歌曲《羅納爾多的生日》予以諷刺。
這類關于“榜樣應不應該活成道德樣板”的討論從未真正終止。亞馬爾的批評者或許希望他在17歲的最后一個夏天,能安靜地和父親在家下跳棋,而不是高調舉辦派對。然而,在足球界,這類批評往往聲勢浩大,卻難以改變球迷對球員本人的支持。畢竟,不會有人因為不喜歡某位球員的派對風格,就拒絕為他的進球歡呼。
爭議的核心問題是:偶像到底是否必須成為榜樣?如那句關于馬拉多納的名言所說:“我們不在乎你如何度過你的人生,我們在乎你如何改變了我們的人生。”這句話動人卻也存在邏輯漏洞。偶像當然有權過自己的生活,但否認其私生活會影響仰慕者,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是不現實的。明星并非必須按最正直的道德標準生活,但必須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公眾的聚光燈下,哪怕最微不足道的舉動,也將被放大檢視。他可以不活成榜樣,但必須知道自己已被視為榜樣,并據此謹慎對待自己展示的私人生活。
這一事件最令人意外的,不是那場引發爭議的派對,也不是其引起的口水戰,而是一個尚未完成自己職業開篇的青少年,竟被如此迅速地推上社會價值討論的中心,被要求成為一個理想化的模范人物,或者至少要模仿那種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形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