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0日,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在結束其持續數月的“克萊蒙梭2025”印太戰略部署后,正式回到本土。
同日,法國軍方于巴黎舉辦了一場聚焦“印太戰略”的軍事座談會,一位海軍上將面對記者時語調自信,談及“海上對峙”、“戰略威懾”以及“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的言論,在西方媒體圈引發不小震動。
然而,言猶在耳,現場便有記者拋出一個尖銳問題:既然如此強硬,為何不敢穿越臺灣海峽?
此問一出,全場西方記者皆面面相覷,這又是為何?
據多家法國媒體報道,這位海軍上將提到,在執行任務期間,“戴高樂號”航母戰斗群曾在西太平洋海域與中方艦艇“短暫停留于同一區域”,并強調正是由于法國海軍“展現出堅定姿態”,才防止了局勢升級,他甚至表示,戰斗群“已具備應對突發沖突的準備”。
盡管言辭堅定,但這一說法在戰略層面看來,多少有些“一廂情愿”。
該上將進一步表示,中方之所以未對此事進行高調回應,是因為希望將這一事件“低調處理”,換句話說,這是一次沒有影像記錄、沒有實時航拍、也沒有外媒現場報道的“靜默接觸”。
如果說這些描述本身已帶有明顯的自我褒揚意味,那么隨后記者提出的質問則將氣氛推向頂點——“戴高樂號”為何沒有像美國海軍那樣,高調穿越臺灣海峽?
面對這一頗具挑戰性的問題,上將的回答顯得有些倉促:由于編隊中的“追風”級護衛艦和補給艦正在琉球群島附近執行任務,因此航母戰斗群未進入臺灣海峽附近水域,他解釋稱,那樣做“既無實際意義,也達不到預期效果”。
但對觀察者而言,這樣的解釋并不足以令人信服,原因在于,臺灣海峽對西方國家而言,早已成為彰顯“航行自由”主張的重要象征。從美國驅逐艦、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到德國、加拿大海軍,幾乎所有西方海上力量近年來都曾借道臺海進行“例行航行”,法國也并非沒有先例——2021年,“遠征號”巡邏艦就曾低調穿越臺海,只是未對外公開。
而此次“戴高樂號”作為法國國家意志投射的核心平臺,卻選擇繞行,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問題,顯然遠非“補給安排”所能解釋。
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是,法國軍方清楚當前中美在臺海問題上的高度敏感性。航母戰斗群一旦強行進入臺海附近水域,不僅可能被視為政治挑釁,還可能引發誤判與意外沖突。對于一支遠離本土、補給線脆弱、缺乏持續作戰支援的歐洲艦隊而言,在此時此地采取激進行動,無異于戰略冒險。
此外,盡管法方強調“威懾”中方,但多位亞洲軍事專家指出,中國海軍對法國航母戰斗群的動向,可能僅限于常規監控,并非“對峙”。
所謂“對峙”,意味著雙方在空間上接近、戰術上有互動,甚至在通信層面發生摩擦。然而此次事件中,并未出現航拍畫面、艦載雷達截圖或空中編隊攔截記錄,更像是法國方面“單方面提及”,而非媒體或第三方獨立披露。
事實上,從法國軍方對這次行動的整體敘述來看,更像是為了彰顯“法國仍具備全球軍事影響力”的一次象征性展示。
近年來,法國致力于在“印太戰略”中維持自身存在感,無論是與印度、澳大利亞建立軍事協作機制,還是在新喀里多尼亞問題上強調“海外領土主權”,法國都希望擺脫“歐洲邊緣國家”的標簽,重新在國際舞臺獲得關注。
然而,全球格局早已不同于冷戰時期的“西方主導”,如今的印太地區,是中美博弈的主戰場,而歐洲國家即便擁有航母,在力量投送與持續作戰能力方面,仍無法與本土強國相提并論。法國若想在這片海域爭取“戰略存在”,恐怕只能步步為營,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