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界面新聞報道,俄國防部確認11萬兵力正對頓涅茨克“紅軍村”形成三面合圍。一塊巴掌大的地方,俄軍卻押上五分之一可用機動兵力,一年里沖擊上千次仍未得手,背后算盤敲得震天響。紅軍村的烏克蘭名是波克羅夫斯克,面積只有北京五環內四分之一,卻握著烏東三條鐵路干線、兩條洲際公路的交匯點,烏軍每天兩千噸彈藥、七萬升燃油、一千二百車次物資都要經這里分發到整個頓巴斯前線。俄參謀本部算得清:只要掐斷這條“大動脈”,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等烏軍堡壘群就會因缺糧少彈而松動,整條頓涅茨克防線可能像多米諾骨牌般向西塌進第聶伯羅州。
更關鍵的是地下資源。烏克蘭軍工復合體所需煉焦煤的38%、稀土氧化物的27%產自紅軍村周邊礦井。炮火連天,礦井仍在三班倒運轉,一旦停產,烏炮彈月產量將直降三成,而俄軍的炮彈缺口卻可由本土工廠填補,此消彼長的天平會立刻傾斜。把地圖再放大,紅軍村距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界僅17公里,俄軍若在此處站穩,就能沿M04公路一路逼近第聶伯河,將烏東作戰縱深再向西推出120公里,把“接觸線”推回到2022年開戰前烏軍最不愿看到的位置。
普京(資料圖)
烏方當然也押上血本。烏軍總參把最精銳的47機步旅、第79空突旅和國土防御第110旅全部塞進這片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弧形陣地,外加國土防御旅、炮兵旅、外籍志愿營,一線兵力已接近5萬。他們依托蘇聯時期修建的“頓巴斯墻”混凝土工事,在村北、村南各挖出三層地下交通壕,把原來的礦道、倉庫連成蛛網式暗堡,每平方公里平均布設9門火炮、37具反坦克導彈,俄軍每推100米都要留下裝備殘骸。烏軍無人機小組甚至把民用皮卡裝上反坦克導彈,打完就跑,俄軍裝甲縱隊往往剛露頭就被“蜂群”啃掉隊尾。
俄軍并非沒戰術,只是老問題依舊:火力有余,精準不足。11萬人的集群里,真正能投入巷戰的步兵不到四成,其余是炮兵、防空、后勤,每天砸下2.8萬發炮彈,卻難以對地下工事構成致命破壞;而烏軍靠著北約提供的衛星圖像和數字地圖,把俄軍炮陣地坐標實時回傳,海馬斯一輪齊射就能讓俄軍彈藥庫“開花”。更尷尬的是,俄軍電子戰系統對星鏈終端的壓制效果有限,烏軍連排級就能呼叫后方精準炮火,俄軍卻常常要靠偵察兵肉眼報點,時間差一拉長,火力優勢就被稀釋。
普京(資料圖)
西方援助的陰晴不定,讓天平隨時可能反轉。7月1日,白宮突然叫停一批“愛國者”導彈和AIM-120空對空導彈的交付,理由是“優先補充美軍庫存”。消息一出,烏軍防空壓力陡增,俄軍無人機開始大白天在紅軍村上空盤旋拍照,像在逛自家后花園。特朗普隔空喊話“50天內停火”,卻被克里姆林宮一句“先談烏東四州地位”頂了回去。沒有硬籌碼的調停,聽起來更像選舉語言,烏克蘭士兵在前線聽罷,也只能苦笑。
真正讓戰局膠著的,是雙方都在等對方“失血”先倒。俄軍每天消耗彈藥、油料、人命,烏軍則眼睜睜看著庫存下降、預備役枯竭。紅軍村像一臺巨型絞肉機,把兩軍的資源、意志、時間統統吸進去。冬天將至,泥濘封凍,俄軍想趁履帶車輛機動優勢再沖一波;烏軍則指望F-16和更多遠程導彈到貨,把俄軍炮兵趕出射程之外。誰能先補齊短板,誰就能把這塊“巴掌地”變成撬動整條戰線的杠桿。
普京(資料圖)
至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莫斯科連眼皮都沒抬。俄財政部算過,對美出口石油僅占財政收入3%,真被禁運,轉頭就可以加大對印度、中國的折扣銷售。戰場打不贏,加稅200%也結束不了戰爭;戰場打贏了,加不加稅都無關緊要。紅軍村的炮聲,已經把這場沖突最赤裸的邏輯擺到全世界面前——誰的血條先空,誰就得出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