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斗毆韓國游客謊稱中國人,媒體反轉(zhuǎn)打臉,護照揭穿國籍丑聞。
2025年7月11日晚,泰國芭堤雅一家海鮮餐廳內(nèi)發(fā)生肢體沖突。監(jiān)控顯示,四名男子在飲酒后因賬單分攤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隨后升級為斗毆。其中一人用酒瓶砸向?qū)Ψ剑硪蝗送品妥馈,F(xiàn)場有顧客用中文喊“別打了”,被附近韓國游客拍攝后上傳至社交媒體,并配文稱“中韓游客在泰國打架”。
后續(xù)視頻顯示,斗毆者用韓語辱罵對方,但原博主未修正錯誤信息。7月16日,泰國警方公布調(diào)查結(jié)果,確認涉事四人均為韓國某旅行社員工,因酒后糾紛互毆,無人涉及中國籍。
韓國媒體最初報道稱“中國游客偽裝韓國人鬧事”,在警方通報后刪除原文,改為譴責涉事韓國人“損害國家形象”。涉事旅行社發(fā)表聲明,稱已開除四名員工,并將配合泰國司法程序。餐廳老板表示,沖突未造成嚴重損失,但影響當晚營業(yè)。泰國旅游部門未就此事發(fā)表評論,僅呼吁游客遵守當?shù)胤伞?/p>
2024年清邁潑水節(jié)盜竊事件
2024年4月13日,泰國清邁潑水節(jié)期間,一家便利店報警稱商品被盜。監(jiān)控錄像顯示,四名戴鴨舌帽的男女將未付款的零食和飲料裝入背包。店員追趕時,其中一人用英語喊“我們是中國人”。警方到場后,四人改口稱語言不通,最終護照確認均為韓國籍。事件最初被當?shù)匦髨蟮罏椤爸袊慰屯蹈`”,后經(jīng)警方澄清,涉事者被罰款并遣返。
韓國駐清邁領(lǐng)事館介入后,四人承認試圖利用潑水節(jié)混亂行竊,并因擔心處罰而謊報國籍。便利店店主表示,類似事件在旅游旺季偶有發(fā)生,但冒充他國游客的情況罕見。泰國移民局記錄顯示,2024年1月至4月,共有11起外國游客盜竊案,其中3起涉及韓國籍。清邁旅游協(xié)會呼吁商家加強監(jiān)控,避免誤報影響行業(yè)聲譽。
2021年泰國商場語言露餡事件
2021年11月,曼谷某奢侈品店報警稱兩名亞洲女性試圖偷竊錢包。店員詢問國籍時,兩人用英語回答“Chinese”,但發(fā)音生硬。一名中國留學生用英文追問“Where in China are you from?”,對方沉默后改用韓語交流。留學生改用中文說“你們真丑”,兩人表情突變,警方隨后確認其護照為韓國簽發(fā)。
商場保安記錄顯示,兩人此前曾在化妝品柜臺試用未購物,店員已提高警惕。韓國使館人員到場后,兩人承認因擔心盜竊案影響簽證續(xù)簽而謊報身份。泰國警方未起訴,但要求賠償商品損失。事件視頻在社交平臺傳播后,韓國網(wǎng)民批評兩人“丟臉”,中國網(wǎng)民則質(zhì)疑類似行為是否普遍。
2017年巴基斯坦霸王餐事件
2017年8月,巴基斯坦拉合爾一家中餐館報警稱三名游客用餐后拒絕付款,并聲稱“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免費”。老板要求用中文對話,對方無法回應,最終警察在其錢包中發(fā)現(xiàn)韓國駕照。餐館監(jiān)控顯示,三人點餐時曾用韓語交流,結(jié)賬時改說簡單中文詞匯。
當?shù)芈糜尾块T記錄顯示,2016至2017年共有5起類似事件,涉事者均試圖利用“中巴友好”政策逃避消費。巴基斯坦導游協(xié)會發(fā)布聲明,提醒商戶注意核實游客身份。韓國駐巴使館未公開回應,但涉事三人后被列入入境黑名單。餐館老板表示,此后會對自稱中國游客的顧客進行基礎漢語驗證。
護照不會說謊,但媒體和部分游客的敘事可以隨意切換。當事件初始版本總指向中國人,而真相總在幾天后反轉(zhuǎn)時,是巧合還是某種固定劇本?如果身份冒充的底層邏輯是“哪國招牌好用就用哪國”,那么被冒用的一方,是該憤怒還是該冷笑?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區(qū)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