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送坦克,俄軍殺傷員——這戰爭,已經脫人類譜了
這兩天看俄烏戰場新聞,最讓我炸毛的,不是空襲,不是火力打擊,而是那段被烏軍情局截下來的俄軍電臺通話錄音。
內容只有一句話:“開槍打死他!海軍陸戰隊中沒有病人——只有活人和死者。”
對,那是一名俄太平洋艦隊第155旅的戰地指揮官,直接下令對一個重傷的己方士兵“處理掉”。
這不是影視劇里那種“苦苦哀求別讓我受苦”的美化橋段,是實打實的下令槍決重傷員。理由?“沒法前進”。在他眼里,這不是個士兵,是個拖油瓶。
而更諷刺的是——這句話,居然來自一支俄軍中的“精銳”部隊。
155旅是什么?就是那支在戰爭早期沖進基輔郊區、后來又在頓巴斯死磕的老牌王牌。在戰場上打殘了就重建,重建完再沖,循環往復。烏軍都說這幫人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瘋子”。結果這瘋勁,不光沖著敵人,也沖著自己人。
這不是“精銳”,這是極權戰爭機器里的消耗品邏輯——能跑就跑,不能跑就死。活著不是因為有價值,而是因為還沒失去價值。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看西邊兒的另一條新聞:澳大利亞,遠在天邊的南半球盟友,悄悄把49輛美制M1A1坦克交給了烏克蘭。數量不算大,但象征意味爆炸——美國去年送31輛,現在澳洲再送一撥,北約“第二梯隊”在開足馬力。
而且這批坦克不是給烏克蘭擺展覽用的,拿來就能上戰場。這不是澳洲第一次援烏,但這是他們第一次派出這種重量級裝備。不只是坦克,澳空軍還要往歐洲派一架E-7A“楔尾”預警機,幫忙護航后勤線。
說白了,雖然嘴上都在喊“和平談判”,但用腳投票的,是這些鋼鐵大家伙。
你以為戰爭快結束了?是,某些人是這么想的。但你看烏軍最近一晚出動上百架無人機打縱深,俄軍發射344架Shahed,外加三十幾枚導彈的組合拳,就知道這場仗,遠沒“收口”的跡象。
從實地看,這種戰爭已經不講什么人道主義了。誰還在講戰場救援、戰俘待遇、紅十字保護?沒有。你有用你就活,沒用你就被一槍斃了。
這不是戰爭,這是工業化屠宰。
而對比一下,那邊在執行“傷員射殺命令”,這邊卻還在想辦法把孩子帶回來——烏克蘭剛從俄方控制區找回11個被轉移走的兒童。最大的17歲,最小的10歲。一個女孩從2023年開始,靠一人之力想盡辦法跟烏方聯系,終于找回母親;另一個家庭五個孩子團聚,只因為他們拒絕接受俄方占領政策,被“驅逐”出來。
這場戰爭,不僅打爛了東歐大地,也暴露出兩種體系的根子邏輯。
一邊,是國家機器告訴士兵你要死就死得利索;另一邊,是在炮火中千方百計把孩子帶回家的國家。
別說什么立場先行,就看做事方式,一個文明國家和一個失控國家的區別,不是在談判桌上分出來的,而是在一個傷員是被搶救,還是被槍決的那一秒,決定的。
回到澳大利亞的那49輛坦克,這不是簡單的軍援,這也是一種政治站隊。澳洲不是北約成員,它不是因為“條約義務”才站隊的,而是因為它已經清楚——這仗不僅是東歐的問題,它決定著全球秩序的未來走向。今天烏克蘭死了明天誰是下一個,不是虛言。
你說中國怎么看?
很簡單,我們當然希望和平,當然反對無底線軍援。但也必須看清這場戰爭背后,某些國家正在把戰爭變成“測驗國家底線”的游戲。中國不是局外人,我們也不想成為下一個必須站出來“接燙手山芋”的倒霉蛋。
所以,現在該警覺的不只是戰況升級,更要警惕那種悄悄蔓延的“非人化戰爭邏輯”。一旦這種邏輯被正常化,最后遭殃的一定是那些真正還想活著、過日子的普通人。
別到時候,倒在炮火下的,不只是士兵和孩子,還有這個世界最后一點點人類底線。
打完收工,這才是真正的戰爭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