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閔行區一位七旬阿婆囤積成癖,把家堆成了垃圾山,臭氣熏天老鼠亂竄
2年前,居委曾幫老人清理過一次,清走了8車垃圾,但之后老人繼續囤積垃圾,7戶鄰居們不堪其擾,只能把老人告上了法庭。
雖然鄰居們勝訴了,但執行又遇到了困難,“垃圾屋”困局該如何破解?
開門瞬間垃圾涌出
臭味令人作嘔!
記者去到汪阿婆家,一開門,堆積如山的垃圾就映入眼簾,整個客廳被完全塞滿,寸步難行。刺鼻的惡臭撲面而來,伴隨著成群的小蟲子蜂擁而出,靠近一看,殘留食物的餐盒里,還有白色的蛆蟲在蠕動……
垃圾中混雜著大量紙盒、塑料籃
這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已徹底淪為“垃圾堡壘”,混雜著大量紙盒、塑料籃、衣物、箱包等雜物,還有大量吃剩的外賣等濕垃圾。
惡臭在房間里發酵,迫使鄰居們常年緊閉門窗。尤其到了夏季,整個樓道乃至整棟樓都彌著這些氣味。鄰居何女士告訴記者:“那個臭氣絕對不是一點點!臭得令人作嘔!”
插座都掉了
困擾遠不止氣味,汪阿婆持續五年的瘋狂囤積,引發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蜘蛛在樓道里結網盤繞,蒼蠅、跳蚤滿天飛,老鼠、蟑螂四處亂竄,讓鄰居們苦不堪言。
鄰居趙先生心有余悸:“整個樓道老鼠太多了!前天我調淋浴器水溫,一只老鼠直接從墻上竄下來!廚房頂上之前鋪滿了老鼠屎,我不得不整個換掉!”
八車清走不久又堆滿!鄰居無奈起訴!
據鄰居觀察,70多歲的汪阿婆幾乎病態地沉迷于撿垃圾。她家養了只狗,常常帶著狗一起出去撿東西,有時甚至凌晨時分還在馬路上翻撿。“別人撿垃圾是為了賣錢,她就是囤積,把自家兩室一廳當成倉庫了!”鄰居趙先生說。
阿婆幾乎病態地沉迷于撿垃圾
鄰居也找過汪阿婆的兒子,希望他勸勸母親。但是汪先生其實也很苦惱,家里垃圾成山,無處落腳,老人日常要攀爬垃圾進出。不僅如此,家里電線可能被老鼠咬斷了,長期處于斷電狀態。汪先生曾多次勸母親清理垃圾,但母親對此充滿了抵觸情緒。
五年來,居委、屬地派出所多次上門勸說、調解,但都收效甚微。2023年9月,汪先生向居委、街道求助,社區牽頭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垃圾清運,用了整整三天時間,運走了8車垃圾。然而,這也是治標不治本,沒過幾個月,汪阿婆又把家堆成了“垃圾山”。
清理垃圾現場
無奈之下,同樓7戶鄰居把汪阿婆告上法庭,要求清除垃圾和雜物,排除妨害。
法院判決支持了鄰居們的訴請,但汪阿婆沒有按期履行,案件進入執行程序。閔行區人民法院執行局法官助理郭軼琨意識到問題的核心:“老人撿垃圾主要是精神上的需求,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哪怕完成了這次清理,不久后又會返潮。”
為了解開這個“死結”,執行法官召集汪先生、鄰居、司法所人員共同商議。經過深入探討,最終汪先生決定申請強制醫療,先將母親送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治療,解決精神層面的囤積癥結。
手寫的申請書
7月初,汪阿婆入院后,垃圾清運工作正式開始了。經過三天的清運,4車垃圾被運走,鄰居們終于能安心過個清爽的夏天了。
4車垃圾被運走
“囤積癖”非孤例!
專家:警惕認知障礙早期信號!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垃圾屋”案例屢見不鮮:崇明趙阿婆癡迷撿拾垃圾,把自家堆成了垃圾山,8小時清出600桶垃圾;住在黃浦區中海建國里的程女士更是把價值3600萬的豪宅堆成“垃圾屋”...
有些老人為何熱衷于撿拾垃圾?出于何種心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李霞分析了老人囤積垃圾的不同情況:
1、如果老人熱衷于囤積像報紙、紙箱、空瓶子等特定物品,可能是習慣使然,認為這些東西有潛在價值,可以給生活增添意義;
2、如果老人囤積顯而易見的垃圾,可能是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信號。由于老人的大腦功能退化,雖能交流、生活自理,但“權衡利弊”的能力下降,無法權衡物品的有用性。
專家講話畫面
專家表示,這類情況常見于獨居老人,由于缺少周圍人的溝通和勸說,使他們更加固執地囤積物品。李霞醫生同時提醒,囤積行為很可能是疾病出現的信號,家屬應當重視老人的異常行為,盡早就醫鑒別是心理問題還是大腦老化所致,才能找到對癥的解決之道。
(來源:案件聚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