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韓國總統府官網更新談判進展公告,距8月1日美國對韓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沒幾天了,李在明政府正面臨上任以來最棘手的外交經濟雙重考驗。
這場由美國挑起的貿易博弈,核心矛盾早已超出關稅本身。特朗普政府在最后期限前拋出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韓國廢除限制30個月齡以上牛肉進口、放寬水果檢疫條件等農牧產品市場壁壘;另一份更棘手——要求韓國政府主導設立規模約4000億美元的“制造業合作強化基金”,供韓企在美新建或擴建工廠、投資美國企業使用。
李在明(資料圖)
先看第一份清單。開放農牧市場看似普通,實則戳中韓國“痛處”。李明博政府推動“牛肉外交”時,因解除美國牛肉進口限制引發百萬民眾連續數周燭光抗議,至今仍是韓國民眾記憶中的“外交創傷”。如今重提類似要求,韓國農業界的抵觸情緒可想而知。
第二份清單的“殺傷力”更大。4000億美元是什么概念?相當于韓國2025年度國家預算的80%以上。這筆錢從哪來?韓國政府內部估算過,若按當前財政狀況,即便挪用所有非必要支出、壓縮社會福利,也需要至少5年才能湊齊。更諷刺的是,美國最初提出的基金模式本是“美日聯合主權財富基金”的翻版——由日美兩國政府共同運營,吸引第三方投資。但看到日本首相石破茂對關稅制裁“堅持抗爭到底”的態度后,美國轉而要求韓國“單方面出錢”,基金運營權也直接收歸美國財政部,徹底變成“美國主導、韓國買單”的工具。
韓國不是沒掙扎過。韓美舉行兩輪高級別談判,韓方準備了包括放寬非關稅壁壘、降低汽車關稅等方案,試圖換取美方讓步。但美方談判代表、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全程只談基金規模,對韓方訴求“選擇性失聰”。直到7月15日,韓國政府網站才發布模糊聲明:“談判事關國家利益,請謹慎報道。”這種回避態度,被外界解讀為“默認接受部分條件”。
特朗普推行的高關稅政策表面強勢,實則蘊含多重經濟隱患。若對進口商品普遍加征25%關稅,美國消費者將直面汽車、電子產品等日常消費品的價格上漲壓力。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測算顯示,一旦美國對全部貿易伙伴實施25%關稅壁壘,2025年該國GDP增速或將下滑1.3%,同時失業率將攀升0.7個百分點。對于無法實現美國本土化生產的日韓企業而言,其原材料與零部件采購成本將顯著增加;而美國本土企業也可能因全球供應鏈受阻導致運營成本上升,最終削弱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
李在明(資料圖)
產業界的擔憂更現實。三星、SK海力士等韓企雖在美有大量投資,但若被迫通過政府基金“定向輸血”,企業自主決策權將被削弱。更關鍵的是,韓國半導體、汽車等支柱產業本就面臨全球市場競爭壓力,若再將利潤回流至美國市場,本土產業鏈升級的資金缺口將進一步拉大。有韓國經濟學者直言:“這不是合作,是變相產業轉移。”
時間一天天逼近,韓國的選擇越來越少。若拒絕,美國可能立即啟動25%關稅,韓國對美年出口額超1500億美元的商品將面臨成本飆升,電子、汽車等行業首當其沖;若接受,4000億基金的資金缺口將迫使政府削減教育、醫療等民生支出,引發國內民意反彈。更尷尬的是,即便簽了協議,美方也可能“得寸進尺”——參考日本經驗,特朗普政府完全可能以“基金運營效果不佳”為由,進一步要求韓國開放更多市場。
李在明的處境更微妙。他上臺時高舉“平衡外交”旗號,既想維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又試圖拓展對華合作。但現實是,當美國用關稅大棒施壓時,所謂“平衡”顯得格外脆弱。中方多次強調“合作共贏”才是正確方向,但韓國若連自身經濟主權都保不住,“平衡”更無從談起。
李在明(資料圖)
韓國政府仍在“內部討論基金規模”。這場博弈的結果或許早已寫在特朗普政府的“談判清單”里——他們要的從來不是“公平貿易”,而是用最小的讓步(從25%關稅降至10%)換取最大的收益(4000億美元真金白銀)。對李在明來說,簽或不簽都是難題;但對韓國來說,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這個小國能否守住經濟主權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