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澎湃新聞報道,2025年7月,G7財長會與歐盟動態引發關注——德外長稱中國部分產品為“過剩產品”,馮德萊恩即將訪華,背后有何深意?
先看最近的兩則消息。7月中旬,G7財長借G20會議間隙單獨開會,德國副總理兼財長公開放話,G7要“研究對過剩產品采取更有力行動”,幾乎同一時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訪華,時間定在7月24日,中方將以高規格接待。一邊是負面輿論施壓,一邊是高層互動,這兩件事看似矛盾,實則暴露了歐盟在中歐關系中的復雜心態。
馮德萊恩(資料圖)
G7口中的“過剩產品”從何而來?得先理清楚他們的邏輯。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產品在全球市場份額持續攀升,這讓部分歐美國家坐不住了。他們拿不出中國產品“過剩”的實證,卻反復用“市場扭曲”“政府補貼”當借口。就像德國財長說的,G7現在不僅盯著產品本身,還開始討論“原材料和稀有礦產依賴”問題,聲稱這種依賴讓供應鏈變脆弱。
但明眼人都知道,歐盟自己這些年沒少在新能源領域砸錢,比中國同期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多出一大截。自己大把撒錢補貼產業,轉頭就說別人“不公平”,這算盤打得夠響。
更關鍵的是,G7的指責藏著戰略焦慮。這種雙重標準,本質是怕中國產業競爭力太強,搶了自己的市場份額。這些年,中國靠技術創新、完整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把新能源產品性價比越做越高,確實動了某些國家的“奶酪”。但他們不想著提升自己,反而拉幫結派搞標簽化攻擊,把精力花在給別人“扣帽子”上,這種做法既不體面,也解決不了自身問題。
德外長這時候跳出來喊“過剩產品”,更像是給G7的“集體行動”打配合。有分析指出,德國作為歐盟經濟火車頭,最近日子不好過。美國關稅大棒懸在頭頂,8月1日起可能對歐盟輸美產品加征30%關稅,德國汽車、機械等支柱產業首當其沖。這時候拿中國產品說事,多少有點“轉移矛盾”的意思——既想討好美國,讓其在關稅問題上松松口,又想借“共同立場”拉攏其他歐盟國家,穩住自己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但這種“借刀殺人”的套路,真能奏效嗎?
馮德萊恩(資料圖)
再看馮德萊恩訪華。按理說,歐盟高層主動訪華,本應是緩和關系的機會,可她之前在G7峰會上拋出的“中國產能過剩論”,已經讓中歐關系蒙上陰影。中歐作為全球兩大經濟體,合作空間有多大?數據顯示,2024年中歐貿易額突破,中國連續多年是歐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在新能源、綠色轉型、數字技術等領域,雙方互補性極強——中國的制造能力和市場潛力,能幫歐洲企業降低成本;歐洲的技術和標準,也能為中國產業升級提供參考。這種合作本來是雙贏,可歐盟近年總愛搞“小院高墻”,今天加關稅,明天設壁壘,最后受損的還是雙方企業和消費者。
中方對歐盟的態度很明確:合作可以,但得講道理。針對所謂“產能過剩”,中方早就用事實回應過——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靠的是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和充分市場競爭,不是靠補貼;稀土管理政策堅持環保優先,目的是規范資源開發,和“武器化”八竿子打不著。這些話中方說了不止一次,可歐盟總當耳旁風,說到底還是被偏見和焦慮蒙住了眼。
馮德萊恩這次訪華,能不能打破僵局?關鍵看歐盟能不能擺正心態。如果還抱著“中國威脅論”不放,繼續用“產能過剩”這類標簽煽動對立,那訪問再多也難有實質進展。但如果能認識到,中歐關系的根基在合作,利益在共贏,放下偏見,坐下來好好談,很多問題其實不難解決。
馮德萊恩(資料圖)
現在的問題是,歐盟能不能抓住馮德萊恩訪華這個機會,把之前的負面言論“翻篇”。畢竟,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沖突不斷,中歐作為穩定因素,本應攜手應對挑戰。如果歐盟非要在“對抗”和“合作”間選邊站,最后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說到底,G7的“共識”也好,德外長的“狂言”也罷,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合作的,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是市場認可的、不可替代的。歐盟與其費盡心思找借口,不如多想想怎么和中國一起把蛋糕做大。畢竟,合作才能共贏,對抗沒有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