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深藍財經
撰文丨王鑫
7月22日,科創板多肽巨頭諾泰生物(688076.SH)的股票簡稱正式變更為“ST諾泰”。開盤后股價一度暴跌11%,市場用腳投票的背后,是一起涉及3000萬元營收造假的丑聞。
就在三天前的7月18日,該公司披露收到證監會《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揭開了這家曾經市值近200億元的明星醫藥企業在上市首年就進行財務造假的黑幕。
1
左手倒右手虛增營收3000萬
諾泰生物的造假手法堪稱“完美閉環”。2021年12月,諾泰生物向浙江華貝藥業轉讓藥品技術及上市持有許可人權益(以下簡稱技術轉讓),確認3000萬元業務收入。表面看是一筆正常交易,背后卻是精心設計的資本戲法。
證監會調查發現,浙江華貝既無支付能力,也無生產技術和銷售渠道。更離奇的是,諾泰生物當時正策劃對浙江華貝增資,后者支付的技術轉讓款,最終竟來自諾泰自身的增資款。
這場“左右手互倒”的游戲虛增2021年營收3000萬元,虛增利潤2595萬元,占當期利潤總額的20.64%。正是這關鍵數字粉飾,讓公司2021年業績避免了上市即變臉的尷尬。
2023年12月,諾泰生物發行4.34億元可轉債時,在募集說明書中繼續沿用虛假的2021年財務數據。直至2024年10月證監會立案調查,這場資本游戲才被按下了停止鍵。
諷刺的是,2025年上半年諾泰生物預計凈利潤3億至3.3億元,同比增長超32%。公司稱,報告期內公司多肽原料藥等銷售收入實現較大增長。若非歷史污點,這本是家業績亮眼的科創板藥企。如今ST帽子下,所有價值都被蒙上陰影。
證監會對諾泰生物開出了嚴厲罰單:對上市公司罰款4740萬元;實控人、時任副董事長趙德中合計罰款1300萬元(含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罰款500萬元,實際控制人組織、指使上述行為罰款800萬元):另一實控人趙德毅罰款500萬元;時任總經理金富強等4名高管分別被罰150萬-330萬元不等。
公司及6名高管合計被處罰7620萬元,創下近年來科創板處罰紀錄。
諾泰生物實際控制人趙德中、趙德毅兄弟的資本運作“前科”也被曝光。2016年新三板掛牌期間,就曾因收購澳賽諾時就因未披露關聯方、相關高管未回避表決等問題被采取自律監管措施。調查發現,趙氏兄弟委托他人代持股權,以增加澳賽諾的持股比例。如今公司負債率從2021年底的不到15%飆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47.76%6,趙氏兄弟的激進資本運作終于付出代價。
2
南京證券中介職能失守
作為諾泰生物2021年IPO及2024年可轉債發行的保薦機構,南京證券(601990.SH)在此次事件中難辭其咎。
諷刺的是,在諾泰生物造假發生的2021年,南京證券發布的持續督導報告聲稱“未發現重大違規事項”,在2023年9月提交的發行保薦書中,南京證券又保證所出具文件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諾泰生物2021年上市募集資金8.3億元,南京證券獲得承銷保薦費6638.54萬元;在后續4.34億元可轉債項目中,又獲得保薦費約566萬元。豐厚的保薦收入與失職的督導形成刺眼對比。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南京證券未能識破諾泰生物財務造假,暴露出其投行業務的薄弱根基。
事實上,南京證券近10年的保薦項目可謂“劣跡斑斑”。其保薦的公司中,奧聯電子因董事長履歷造假收證監會罰單,新開普定增因未及時披露一致行動關系收警示函,昊志機電因高管操縱股市、信披違規屢遭處罰,神霧節能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
南京證券自身也深陷泥潭。2024年12月,公司原董事長步國旬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過去一年,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分支機構多次受到的行政處罰。內控漏洞與業務短板交織,讓這家老牌券商陷入“中年危機”。
3
3.4億基金持倉踩雷
諾泰生物財務造假案發,重創一眾機構投資者。根據基金已發布的二季報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共有包括招商、興業、國壽安保、金元順安、摩根等在內的8家基金公司近20只產品持有諾泰生物股票,合計持股市值超過3.4億元。
招商基金成為重災區,旗下10只產品合計持股733.06萬股。占諾泰生物流通A股的比例為2.46%。更引人關注的是,華夏基金等4家機構在2025年二季度新進持倉,這些“抄底”資金不幸抄在了懸崖邊緣。
在諾泰生物7月22日“戴帽”復牌當天,招商基金便率先“補刀”,公告自7月21日起對旗下基金持有的諾泰生物股票估值價格調整為32.78元,相比停牌前40.98元的價格下調20%。
業內人士預計,隨著ST處置落地,更多基金公司將跟進下調估值,持有相關基金的普通投資者將被動承受損失。
4
結語
現在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在于:諾泰生物會被退市嗎?公司表示,因虛假記載,上交所將對公司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但不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但這起案例揭示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頑疾——上市即變臉、保薦不盡責、機構風控失靈的三重困局。在GLP-1減肥藥概念火爆時,諾泰生物股價曾在2024年上半年暴漲翻倍,如今ST處置落地,估值下調,若投資者損失慘重,可申請民事賠償。
監管機構雖祭出7620萬元罰單,但如何挽回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損失仍是難題。隨著注冊制深化,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亟待加強,避免讓資本市場成為財務造假者的提款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