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宣布重大決定!
對華“大放厥詞”后又來訪華,馮德萊恩自我拉扯下,這場會晤能成為中歐關系的新契機嗎?
據(jù)外交部消息,經中歐雙方商定,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并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然而,最近因為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列單有中國企業(yè)和金融機構等事情,中歐雙方的關系正處于緊繃狀態(tài)。這種背景,給此次中歐會晤究竟會如何發(fā)展?
“依賴” 與 “去風險” 的自我拉扯
中國和歐盟當前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經貿合作是中國和歐盟合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jù)中國海關統(tǒng)計,2024年中歐貨物貿易更是高達7858億美元 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5165億美元,同比增長3.0%,合作成果斐然。然而,這種合作卻被歐盟扭曲為"供應鏈風險"。
馮德萊恩主導的"去風險"政策,要求在半導體、關鍵礦產等領域減少對華依賴,甚至出臺31項貿易限制措施。此前,歐盟限制中國醫(yī)療設備采購,中國立即對歐盟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同類設備實施對等限制;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35.3%關稅 ,中國反制歐盟白蘭地反傾銷稅。中國一反常規(guī)操作,不再在重要會議前緩和關系,而是強硬回擊,實質是向歐盟亮明底線。
而馮德萊恩的這種既要有要的矛盾根源在于歐盟的戰(zhàn)略焦慮。
歐盟正面臨著特朗普政府實施的 “對等關稅” 政策的巨大經濟壓力。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市場就成為歐盟的急需抓住的救命稻草,歐盟自然是希望能與中國達成更多合作,借助中國龐大市場,緩解美國關稅帶來的壓力。所以,此次科斯塔與馮德萊恩訪華,經貿合作必然是關鍵議題,但是其放不下意識形態(tài)偏見也注定了此次談判將會很艱難。
尋求自主與平衡
此次會晤處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美國持續(xù)加碼的 “對等關稅”,讓歐盟經濟承壓;同時美國要求歐盟在涉華議題上選邊站隊。但是歐盟又一直試圖尋求戰(zhàn)略自主,減少對美國的過度依賴。
近年來,歐盟內部對華策略分歧也不小。法國推動歐洲戰(zhàn)略自主,減少對華依賴;德國因車企主導,對華有合作訴求,反對制裁;西班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積極推動對華合作,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這一系列舉動顯示出歐洲一些國家在大國競爭格局中,期望平衡美國影響,構建自身獨立的外交立場。
然而,歐盟在安全問題上又依賴北約,俄烏沖突持續(xù),使其在防務等方面仍需美國支持,這又限制了其戰(zhàn)略自主的步伐。
上周,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fā)表演講,又拿中國說事。她宣稱中國對俄羅斯的堅定支持加劇歐洲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安全性。中國如何繼續(xù)與普京的戰(zhàn)爭互動,將是未來中歐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將中歐貿易與中俄關系綁定在一起。這種大放厥詞立即遭到中國外交部駁斥:"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心態(tài),而非中歐經貿關系"。
現(xiàn)在的歐盟,既警惕中國產業(yè)鏈依賴,要“去風險化”;又依賴于中國的市場,表示不與中國“脫鉤”;同時又要在政治價值觀層面與北約站在一起,將中歐貿易與中俄關系綁定。這就導致,歐盟的對華策略經常反復無常,無法連續(xù),對美的對等關稅又一退再退。在這種復雜局面下,歐盟能理清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嗎?
合作前景
稀土等資源也可能是此次訪華的議題。就在前幾日的G7峰會上,歐盟還指責中國 “將稀土主導地位武器化”。但中國在稀土領域的政策調整,一方面是出于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xù)利用 ,另一方面也是應對國際形勢變化的合理舉措。反而是歐盟出臺產業(yè)政策,扶持歐洲企業(yè),搞歐洲優(yōu)先那一套,對中國企業(yè)實施嚴格的準入標準,是否是“雙重標準”對待中國?是否自此矛盾呢?
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歐合作注定充滿挑戰(zhàn),也必將吸引世界的注目。此次訪問和會晤能否為中歐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新契機?答案或許就藏在 “去風險” 與 “真需求” 的平衡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