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即將重啟對歐盟關稅制裁的陰影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緊急訪華,試圖為陷入困境的歐盟尋求“東方解藥”。
然而與此前外交訪問常見的“熱烈歡迎”不同,中方此次并未以禮遇相待,而是以強硬姿態回應,直指歐盟“雙面外交”的虛偽性,直言歐盟“夸大經貿問題,在烏克蘭問題上無理指責中國”,稱其行徑“給中歐關系造成不必要干擾”。
這場看似倉促的訪問背后,以及這一“當頭一棒”式表態,不僅折射出中歐關系的復雜性與矛盾點,更暴露出雙方在關鍵議題上的深刻分歧,以及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刻變動。
緊急訪問背后的緊迫性
近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緊急訪華,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而德萊恩此行絕非尋常外交禮節。
要知道馮德萊恩與科斯塔的訪華時機恰逢國際局勢微妙之際,因此有分析指出,歐盟此舉或意圖在特朗普政府可能的政策變動前,尋求與中國在經貿、地緣政治等領域的對話空間。
內部層面,歐盟剛因2萬億歐元長期預算方案遭德國否決,馮德萊恩的權威面臨挑戰;外部層面,特朗普威脅對歐盟商品加征最高30%關稅,令歐盟經濟雪上加霜。
在此雙重壓力下,歐盟亟需與中國緩和關系,尋求貿易與戰略上的“喘息空間”。
尤其是稀土資源——歐盟工業的命脈,因中國出口管理而陷入集體“卡脖子”危機,迫使馮德萊恩不得不放下此前強硬姿態,主動叩門。
可布魯塞爾的這兩位掌門人雖然即將叩響北京的大門,但迎接他們的,可能不是紅毯,反而直接揭下了他們虛偽的面具。
中方當頭棒喝
這次會晤前夕,面對歐盟訪華團,中方并未遮掩不滿,一反常態的拋出異常強硬的外交辭令,直接點名歐盟的涉俄制裁是“沒有國際法依據”的“非法單邊制裁”。
同時商務部更是直接對歐盟第18輪制裁中涉及中國企業的行為提出“強烈反對”,定性其為“性質極為惡劣的長臂管轄”,并明確將采取反制措施,這一回應背后,是對歐盟“一邊制裁、一邊求合作”模式的徹底否定。
更關鍵的是,中方通過稀土“快速通道”特設程序,既展現務實態度,又暗諷歐盟“自己挖坑”,若歐盟真需稀土,本可通過協商解決,但其先以制裁施壓、后以哀求討要的雙標做法,早已透支信任。
王毅外長在會晤中更直言要害:所謂“產能過剩”不過是打壓中國產業的借口,歐盟自身補貼超萬億歐元卻反誣他人;烏克蘭問題上,中方勸和促談的立場不為歐盟捆綁策略所動。
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的“當頭棒喝”更顯尖銳,歐盟指責中國在俄烏沖突中“支持俄羅斯”,甚至試圖將中國與制裁體系綁定嗎,然而中國始終主張“不干涉內政”與“和平解決”,反對任何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單邊施壓。
中方的強硬回應,既是對歐盟“無端指責”的反駁,亦是對其將地區問題泛政治化、擴大化的警示,在此議題上,中歐分歧已從外交立場延伸至對國際秩序原則的認知差異。
三句重話,“堅持相互尊重”、“堅持伙伴定位”、“堅持多邊主義”,直擊歐盟戰略誤判的核心,將對話基調從“求合作”拉回“正認知”。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抗議,而是在釜底抽薪,從根本上挑戰歐盟制定規則、揮舞大棒的合法性,這背后,是一場關于“誰的規則才是規則”的終極較量。
歐盟習慣于扮演“規范性力量”的角色,以自己的法律和價值觀為準繩,裁量世界,但中國這次把皮球踢了回去,你的內部法,憑什么變成國際法?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你的制裁,憑什么讓我遵守?
中方要求歐盟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彼此,更像是一種試圖重塑對方認知的“反規訓”。
這種沖撞,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的貿易摩擦,觸及了雙方關系最敏感的神經,它逼著歐洲回答一個問題,當你的規則和我的利益直接沖突時,你憑什么認為你的規則更高貴?
同時雖然馮德萊恩高喊著“去風險”的口號,但實則卻陷入到了自我矛盾之中,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限制醫療器械采購,又企圖借氣候議題施壓,其手段本質是“既要中國市場,又要遏制中國”。
然而歐盟內部利益分化致命,法國白蘭地商痛失中國市場,德國車企難舍在華份額,意大利葡萄酒業哀嘆反傾銷稅,強硬政策反噬自身,暴露“去風險”不過是政治表演。
合作與沖突的“雙重性”困境
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與多邊治理伙伴,中歐本應在氣候變化、綠色能源、全球貿易等領域保持緊密合作,然而近年雙方在經貿摩擦與地緣政治中的對立,正逐步侵蝕這一合作基礎。
歐盟內部對華政策的分歧,既有務實派呼吁對話,亦有強硬派推動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關系的復雜性,此次訪問中的沖突,實則是長期累積的矛盾集中爆發,凸顯中歐需在“相互尊重”與“原則底線”間尋找平衡。
正因如此,北京在會晤前的“當頭一棒”,就絕非偶然的情緒宣泄,而是一次精心計算的戰略出牌,因為無論高層的氣氛多么冰冷,有一個事實誰也無法否認:中歐早已是深度捆綁的經濟共生體。
2023年,雙方貿易總額高達7473億美元,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條運轉不停的生產線,是千萬個家庭的飯碗,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這正是雙方關系的壓艙石,一根粗壯的纜繩,將兩塊大陸緊緊拴在一起。
這種共生關系,驅動力簡單而純粹,中國持續開放的龐大市場,對歐洲資本而言,是一塊難以抗拒的磁石,任何因為政治風向而選擇主動退出的企業,無異于商業上的自戕。
當然,共生不代表和諧,即便在同一個屋檐下,為了誰多吃一口飯的爭吵也從未停歇,眼下鬧得沸沸揚揚的電動汽車風波,就是最生動的例子。
因此中方的強硬表態也并非否定中歐關系的價值,而是對歐盟“雙重標準”與“無端指責”的警示,破局之道,在于歐盟能否摒棄“冷戰思維”,以平等、建設性態度處理分歧。
結語
馮德萊恩與科斯塔的訪華遭遇“當頭一棒”,既暴露了中歐關系的脆弱性,亦為雙方提供了反思契機。
在全球挑戰加劇的當下,中歐作為負責任的力量,應以理性對話化解矛盾,避免讓局部爭議演變為系統性對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維護雙方的共同利益與全球穩定。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