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曹雅楠
隨著中考結束,中招錄取接近尾聲,一組數字引發各地學生和家長的普遍關注——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招生規模8.5萬人左右,比上年增加3000人左右;江蘇省2024年共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30所,增加學位3.84萬個;山東省印發方案,提出加大高中階段學校學位供給,到2026年各設區的市高中階段學校學位供給率達到100%及以上,支持每個縣(市)至少辦好一所公辦普通高中,到2027年實現達標全覆蓋。
“普通高中擴容提質”正邁出堅實步伐: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資源供給。
3月,“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關政策情況,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表示:“教育資源擴優提質的目標,就是讓更多孩子接受更豐富、更優質的教育。”
一頭連著義務教育,一頭連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如何答好擴容提質這張“考卷”?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各地高中依托自身特色和辦學經驗,探索了系統性的創新做法。
絕不僅僅是多招學生那么簡單
擴大優質資源,緩解過度競爭焦慮
一組來自四川成都的數據體現出當地高中擴容的力度——2025年成都市新增18所普通高中招生,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總量達10.69萬名,較2024年增加6710名。
“絕不僅僅是多招學生那么簡單。”成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把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當作一個系統工程,與取消“省重線”、合并錄取批次、增加志愿個數和實現平行志愿等舉措共同推進,增加考生錄取機會,拓寬上高中渠道。“未來五年,我們力爭新增普通高中學位6.4萬個,進一步滿足群眾‘有學上’‘上好學’的迫切需要。”
擴充高中學位,可以從哪些方面下功夫?
北京市瞄準“特色”,增加普通高中特色生源班,并逐步擴大初中學校“校額到校”比例;
陜西省鼓勵具備條件的中職學校整建制轉設綜合高中;
寧夏銀川市除了新建普通高中之外,通過現有校舍挖潛、改擴建、階段性適當擴大高中校額和班額,多措并舉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
在新建高中、新建分校、改建擴建現有學校等一系列聚焦硬件的做法中,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格外重視師資優化。“學校2024年實現首屆高中招生,但我們的教師比學生早到了一年。”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以下簡稱“七中育才”)副校長趙純直介紹,學校師資由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選聘知名高校研究生兩部分組成,上講臺之前,他們需要在全國優秀高中跟崗研修一年,并經歷反復備課、試講、賽課和集中培訓。該校連續三年招聘新老師,每批新進教師都要經歷這樣的磨煉。趙純直透露,今年招收教師的人數比去年增加了50%,明年將進一步擴大招收,“強校先強師,擴容首先要保證教學質量”。
一直以來,中考后的普職分流被認為是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學業壓力大的原因之一。而高中提質擴容這一舉措,不僅關注普通高中的發展,同樣兼顧職業高中的探索。
多位專家認為,只發展普通高中無法緩解升學焦慮,只有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據介紹,成都市也在探索構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互相滲透融合的綜合高中人才培養新模式。成都市青羊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5年,青羊區以青蘇職中為依托,在不改變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定位基礎上,增掛成都市青羊綜合高級中學牌子,開展綜合高中試點工作。學校同時開設普通高中和職業教育課程,普職互轉,給學生多一次選擇機會;普職融通,將“通專結合”的職業技能體驗貫通于生涯教育體系中,以此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自主、適合的教育。
“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農校”
創新辦學機制,實現倍增效應
談到集團化辦學的初衷時,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黨委書記李新生認為,“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既是社會責任,也是使命擔當。”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該校主導實施了“教育集團+優質學區”發展戰略,成立山東歷城二中教育集團。“集團校教師每周與歷城二中名師進行集體備課、同課異構,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每月到歷城二中開展干部學習培訓、教師跟崗實踐;學校之間共享科技場館、藝體資源,開拓學生視野。”目前,山東歷城二中教育集團簽約學校達82所,集團校之間共享理念、共享課程、共享資源,凝聚成教育合力,推動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成都市則以更廣的視角推動教育資源擴優提質——統籌推進市直屬學校開展合作辦學項目65個,實現市直屬學校和五城區區屬優質學校在重點片區領辦學校覆蓋率達100%;按照“中心城區+縣市新城”方式,推動建成6個區域教育聯盟,組建學校共同體114個,780所學校深度參與;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農校”的方式組建基礎教育名校集團175個,覆蓋642所學校、60余萬名學生。
中辦、國辦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通過創新辦學機制,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的同時,適當向薄弱初中、農村初中傾斜,努力讓每個學子能夠同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據了解,2025年,成都市使用區域指標到校計劃不參加中考的考生達到3.26萬人,同比增幅為21.6%。
立足當下看高中教育,擴招增加了整體入學機會,集團化辦學保障了辦學質量,指標到校則保證優質資源能更公平地分配到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初中學生身上。三者交織,共同指向普及、公平、有質量的高中教育。
良好的機制運行起來,落在每一個具體的學生身上,就變成了切身的獲得感。趙純直向記者展示了2025級指標到校學生參加貫通橋梁課程的感想——“黃鐵礦是自然的瑰寶,也是現代科技的血脈”“我感受到了大國重器背后的科研攻堅”“看著鈦戒在電解液中變換色彩,我感受到了科學的神奇與浪漫”……為了幫助指標到校生更好地銜接高中教育,七中育才研發了特色校本課程——貫通橋梁課程,內容包括筑基課程(知識銜接)、弘毅課程(品德修養)、致遠課程(生涯探索)、行知課程(研學旅行)、卓越課程(強基競賽)。“不是重復知識,而是在體驗、感悟中實現學段過渡,鍛煉孩子們的思維。”他說。
從集中學習到個性定制
多樣化發展,建設特色高中
舞臺上燭火搖曳,風塵仆仆的“李時珍”正埋頭辨識草藥,一位現代裝束的教師突然“穿越”而來,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幫助李時珍識別出了當歸等中藥材。緊接著,場景變幻,課桌椅整齊排開,信息科技教研組組長劉強帶領同學們運用圖像分類、卷積運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分組制作具有識草功能的機器人。
這是四川省成都樹德中學的一節舞臺劇課程。
“這樣的融合課程力求促進同學們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精神,為不同潛質、不同興趣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選項。”劉強說。
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教育集團,同學們也忙著在舞臺上展示戲劇實踐課程學習成果——大型四幕話劇《吶喊》。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小、初、高戲劇課程一體化,“希望讓學生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視角下體悟歷史、感受發展”。
“為知識遷移而教,為應用而學,追求每個學生全面而個性地發展。”四川天府新區華陽中學(以下簡稱“華陽中學”)黨委書記姚敏這樣概括自己的教學理念。
在姚敏手中,記者見到了一張課程表,上面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程三類,涵蓋人工智能基礎、航空模型課程、C++程序基礎、高端生化實驗等課程。在科創基礎課上,學生先體驗以發現興趣特長,再選修專業課程深度學習;興趣選修階段,部分創新潛質人才脫穎而出,學校為其搭建平臺,實施個性化培養。“從集中學習到自由選擇,再到個性定制,全憑興趣,學生自由度很高。”相比一個個獎項,姚敏更在意的,是遞進式的培養模式為每個學生搭建了成長的“腳手架”,他們由此脫穎而出,走向高校、實驗室等更廣闊的平臺。
順應新發展要求,高中教育正在努力打破“千校一面”,為不同特質的學生搭建個性化的成長階梯。
2023年7月,在摩洛哥舉行的世界中學生足球錦標賽上,山東歷城二中女足隊代表中國參賽,七戰七捷奪得世界冠軍,這也是我國時隔16年再次獲得此項榮譽。自2015年歷城二中入選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以來,學校在體育教育上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確保全體學生上好體育課、開展體育節,滿足學生多元化健身需求;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毽球、籃球、足球等特色體育,挖掘體育人才,著力培養全面發展、素質過硬的青少年。
“足球的世界遠不止勝負,它更大的價值是育人。”正如李新生所說,多樣化的特色高中,正在為每一個孩子自由成長培育土壤,而每個學生也必將在多樣化的教育生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向下扎根,向上發芽,長成良材,自成氣象。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