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17日,重慶召開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推動從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轉變。
近年來,重慶統籌推進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文明實踐精彩紛呈,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即日起,上游新聞推出系列報道,聚焦一批“文明榜樣”,挖掘全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讓榜樣力量引領文明新風,進一步筑牢文明之基,凝聚精神力量。
“我是一名醫生、一名軍嫂、一名黨員,我深知這份榮譽屬于每一位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7月17日,在重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上,渝北區雙龍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白時玲分享自己作為“全國孝老愛親模范”的故事時,深有感觸地說。
43歲的白時玲是一名基層醫務工作者,2008年與軍人曹建華結婚后,她默默支持丈夫的事業。在他搶險救災負傷后,她多地奔波,一人照顧重傷的丈夫、安撫住院的兒子、陪伴身患抑郁癥的婆婆,用柔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其后十余年,她撫育兩名孩子、照顧雙親,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精進,其家庭被評為“重慶市文明家庭”。
扶老攜幼 她一個人撐起整個家
受父母影響,白時玲從小就夢想當一名女兵,對軍人有著特殊的感情。后來入伍未成,卻成為了軍嫂。
2008年1月,經親戚介紹,她和原成都軍區工兵團的現役軍人曹建華喜結連理。從那一刻起,白時玲就告訴自己,選擇當軍嫂,就意味著選擇了責任與犧牲,需要用行動支持丈夫,照顧家庭的責任自然就多落在了她肩上。
白時玲的婆婆患有更年期綜合抑郁癥,有時甚至有輕生的念頭,白時玲便帶著婆婆看心理醫生、做心理疏導,情況允許時,她上班也把婆婆帶在身邊開導。公婆都患有糖尿病,丈夫的奶奶90多歲,患有高血壓和心衰,平時的注意事項和用藥就醫也是白時玲一手操辦。
2010年,丈夫在四川映秀抗洪搶險時被飛石砸中,腹腔大出血,當場昏倒。得到消息,白時玲飛速趕往成都的醫院,一邊照顧重傷的丈夫,一邊安撫抑郁加重的婆婆,還要兼顧只有9個月大身患重癥肺炎住院的兒子。那段日子,白時玲經常在成都、重慶兩地來回奔波,瘦了10多斤。
白時玲和家人。
白時玲有一兒一女,他們從小就很懂事,輪到她值班時,兒子放學后常到值班室寫作業,等她下班。“雖然丈夫不能陪伴在我身邊,但他總是在電話里面對我噓寒問暖,我們沒有因為距離遠而逐漸疏遠,感情反而在歲月沉淀中逐漸深厚。”
結婚16年,白時玲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妻子、一個兒媳、一個母親的責任與愛:“因為我知道,只有把小家照顧好,軍人們才能安心服役,把我們的國家守護好。”
“守護好我的小家”,在這個質樸的信念下,白時玲的努力被親戚朋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鄰居們說:“這一家人,總是互相扶持、相親相愛。”
從醫20年 把病人當親人悉心照料
工作中,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白時玲牢記“救死扶傷”的使命,從醫20年來,她始終要求自己:“穿上白大褂,就要時刻踐行醫者的誓言。”
工作中的白時玲。
白時玲常年堅守在一線,面對前來就醫的群眾,她從不懈怠,總是把他們當成親人,耐心地解釋、悉心照料、精心施治。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除了給病人看病,她還常常參與一些公共衛生服務。“比如提醒孕婦按時產檢,生孩子后上門看望,起初有一些居民不理解,我就跟他們多溝通。”
由于工作成績突出,她多次被評為渝北區“衛生健康工作先進個人”“優秀醫務工作者”“先進個人”。
“看著患者朋友信任的眼神,是對我工作的最好認可。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白時玲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會一如既往地用心治病、用情持家。“用愛心溫暖每一位患者,同時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向上向善,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共同繪就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的幸福圖景。”
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 實習生 牛祉禎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