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臺灣綠黨智庫“兩岸政策協會”的最新民調顯示:認為“統一是最佳前途”的比例竟攀升至23%,創二十年新高。
而當藍營學者將此歸因于大陸經濟磁吸效應時,一張褪色的照片在互聯網掀起1討論浪潮。
那是竹聯幫“大掌柜”陳啟禮1991年面對鏡頭時表態:“我甘愿共產黨來管,也莫予臺灣予外人拿去!”
人們不禁感慨,江湖里沉浮的中國心,遠比政客的口號更堅韌。
1991年臺北看守所門口,剛出獄的陳啟禮被記者團團圍住,他點燃香煙平靜表態:“當年外省子弟在眷村遭白眼,幫里兄弟只能抱團取暖。但無論怎么活法,沒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竹聯幫檔案印證他的話,1960年代創立章程首條即“擁護國家統一”。
陳啟禮的“中國情結”孕育于高雄鳳山黃埔新村。
作為外省第二代,陳啟禮從小在眷村長大,那時很多本省人看他們這群外省子弟不順眼,時常有摩擦沖突。
這種特殊環境讓陳啟禮和許多外省子弟一樣,心里總有一個結:根在哪兒?這念頭成了他們身份的烙印。
張安樂談及故友時感嘆:“他總說,我們這群無根浮萍,只能把整個中國當故鄉。”
臺北大學2024年社會身份研究報告印證了該群體的困境:1949年赴臺軍人后代有47%至今仍感身份懸置。
正是這般痛苦的相同經歷,讓陳啟禮那句“寧被共產黨管”的肺腑之言有了血脈根基。
在竹聯幫的圈子里,反對“臺獨”幾乎是大家的默契。幫派內外省背景的成員居多,他們從小就被父輩灌輸:大陸是故土,臺灣省是老家,都是中國的血肉。
黑幫這種特殊圈子里,反而保持著最樸素的民族認同。
所以,陳啟禮才敢言反對那些鬧分裂的臺獨勢力,而最關鍵那句掏心窩子的話就在這時候蹦出來:“我寧可被共產黨管著,也不讓臺灣被外人拿走!”
這話聽著刺耳,但細品卻透著一股令人動容的家國情懷。
在當時的臺灣社會,公開說“共產黨管”簡直自尋死路,可陳啟禮偏要說,比起被那些搞分裂的人把臺灣當籌碼使喚,他寧可看到臺灣完整地歸入祖國懷抱。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幫派內部的大小會議上,陳啟禮經常給弟兄們分析兩岸形勢。他像個老師似的,給這些江湖兄弟講統一對臺灣民眾的好處。
在陳啟禮眼中,那些鬧分裂的人不僅背叛了民族,也把臺灣往火坑里推。
其實像陳啟禮這樣的江湖人物,往往對“忠義”二字看得比命還重。
而幫派內部的兄弟義氣,投射到國家層面就是民族大義。他們未必能說明白深奧的政治理論,但血脈根脈在哪兒,心里清清楚楚。
再加上,竹聯幫在特殊歷史時期與臺灣當局關系復雜,曾經為他們做過不少事情。正因有這份底氣,他才不怕得罪當局。對陳啟禮來說,比起被貼上“親共”標簽招來的罵名,阻止臺灣被分裂勢力毀掉重要得多。
可當時島內臺獨勢力抬頭,許多政客都在回避統一話題,這位江湖大佬立場始終如一:臺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份執著,讓他在黑白兩道上都成了異類。
可惜,陳啟禮2007年病逝,但他的好友張安樂直至如今仍踐行著他的理念。
從“竹聯幫總護法”到“統派先鋒”,張安樂的人生在深圳發生裂變。
為營救陳啟禮,張安樂1985年在洛杉磯召開記者會,公開指認臺灣情報部門為江南案幕后黑手,最終陳啟禮獲判無期。
而張安樂自己卻因“共謀毒品交易”入獄十年。他后來在回憶錄苦笑:“用十年牢獄換阿禮的命,值!”
“人不能活得如此割裂。”他在自述中寫道。
2004年5月9日,二十名臺灣愛國者隨他肅立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前,新成立的“臺灣保護中華大同盟”在青石階上宣讀誓言:“繼承先賢遺志,捍衛國土完整。”
次年,臺灣首個公開主張“一國兩制”的政黨——中華統一促進黨在臺北掛牌。黨員王炳忠回憶:“成立大會播放了《大中國》,很多老兵淚流滿面。”
2013年,綠營策劃拆除臺北中山堂孫中山銅像時,六十六歲的張安樂率眾組成人墻。
對峙現場他慷慨陳詞:“孫中山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今日拆銅像,明日是否要拆故宮國寶?”
更令人擊節的是其政治智慧:當臺當局暗示其“黑道背景”時,他主動向警局報備行程:“公開活動接受監督,比某些政客收黑錢干凈。”
2025年6月臺北商圈調查顯示,支持擴大兩岸經貿的比例達61%,而同期“臺灣競爭力論壇”數據顯示,島內35歲以下群體有52%認為“兩岸制度各有優劣”。
當張安樂十年前預言的“經濟共榮破除政治心防”正成為現實,那些曾笑他“堂吉訶德”的聲音開始微弱,對此,他淡然回應:“我做的不過是告訴臺灣人,你本來有權選擇另一種前途。”
當然,我們不必神化陳啟禮與張安樂,也不必美化其幫派行為,但他們這句“寧歸不裂”的宣言確實值得兩岸中國人認真思考:兩岸關系關乎血脈根基,豈容分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